5月20日,内江市开始对位于东兴区椑木镇的“牛棚子”废旧市场进行集中整治。预计6月4日前整治全面完成。
按照集中整治的实施方案,“牛棚子”废旧市场一带的经营户或搬入园区,或转产经营。
“牛棚子”的情景将一去不复返!
惨痛历史:经济发展了,环境破坏了
“在从事废旧品收购的圈子内,‘牛棚子’比内江出名得多。” 曾经,政府在“牛棚子”一带的相关工作人员徐富金说,“牛棚子”的废旧物资来自全国近20个省(市、区)。
据介绍,经过近30年的发展,“牛棚子”已经成为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以废旧塑料为主体的废旧物资回收、加工、销售市场,拥有3000多名从业人员,其废旧物资原料来源辐射到重庆、云南、陕西、河南等省(市、区);销售区域辐射到浙江、广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安徽、广西、新疆、吉林等地。每天“牛棚子”的货物进出量可以达到两三百吨,多的时候可以达到500多吨。
废旧物资业给“牛棚子”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这里每年的交易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但经济发展的同时,废旧物资也给“牛棚子”人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和困苦:市场内的洗料水未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放,致使原来清澈的堰塘水变黑变臭;地下水因遭污染,村民守着水井却无水可用;废水蓄积之处,粮食颗粒无收;垃圾乱堆乱放,村民俨然生活在垃圾堆中。
连一些从事废旧物资购销的经营户都感叹:“我们是在赚子孙后代的钱!”
除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外,消防安全是另一大隐患。公路沿线两边,废旧物资堆积如山,一旦引发火灾,那将是谁也无法承受的噩耗。
随着时代的发展,“牛棚子”引发的各种问题愈加凸显。为解决“牛棚子”废旧物资业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历届内江市委、市政府都在积极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不理想。
2008年8月,市领导率队前往地处东部沿海的浙江台州考察后,决定借鉴台州的经验,转换思路、招商引资,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如何将内江废旧物资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再转化为经济优势?内江找到了一条新途径。
2008年9月2日,内江市领导对“牛棚子”开展深入调研,并强调:着手进行全方位的调查摸底,开展产业规划;引进业内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对资源进行整体开发。9月中旬,内江再生资源行业发展现状调查形成,并与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取得初步联系;9月22日,中再生董事长管爱国首次考察“牛棚子”,被当地的资源、市场深深吸引,原定半个小时的考察一再延长;10月9日,市领导前往中再生在北京的总部拜访;10月22日,中再生6人专家组对内江开展为期一周的深入考察;11月14日,双方签署框架协议,合作取得阶段性进展;2009年2月,双方就项目落地的有关事宜进行实质性磋商;3月10日,内江市领导再次拜访中再生。
2009年4月25日,内江与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签订项目投资合同书,以超过30亿元的投资建设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基地,标志着内江循环经济建设翻开新的一页。
到2011年3月9日,内江市政府与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就建立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基地深加工园区项目在北京举行签约仪式。
“牛棚子”废旧市场的经营户陆续搬入园区。
由于各种原因,“牛棚子”经营户搬迁的力度并不大,依然有部分经营户还是把废旧物资堆在公路沿线两侧。
这既是对当地老百姓身心健康的不负责,也不利于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为此,内江市委、市政府经过研究,决定由政府主导,于5月20日开始,对“牛棚子”废旧市场进行集中整治。
为确保本次集中整治的顺利进行,东兴区委、区政府成立14个集中整治工作组,于25日开始行动,协助“牛棚子”废旧市场经营户搬迁入园。同时,在整治过程中,对所有不合规划的废旧物资经营网点进行坚决取缔;对经营手续不齐全的网点进行坚决取缔;对存在安全隐患、污染严重,或是超范围、违法经营的网点坚决取缔。
“为防止集中整治工作反弹,在本次集中整治活动结束后,区上将尽快对这一片区进行大规模风貌改造;同时引导许多不愿经营废旧物资或是不够条件经营的经营户转产做其他工作。”东兴区副区长刘其柱说。
椑木镇党委书记周勇称:“椑木镇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当地的多种风味小吃也闻名于市内外,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打造餐饮品牌来为转产的经营户找到致富的路子,让椑木镇成为‘生态良好、餐饮发达、群众满意’的宜居宜业城镇。”
在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经营户范庆军算了一笔帐:“原来在外面做废旧物品加工,因为机器不太好,产品经常质量不合格,现在机器更新了,产品质量也提高了,附加值也大大的增加了,收益翻了两番。我们期待着在园区的指导下,把产业做大做强。”
据悉,目前在各工作组的协助下,已有大半经营户搬迁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