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章丘市白云湖荷花节正如火如荼,每天都有大批的游客前来一睹省城最大天然湿地的风采。在2000余亩的红莲湖内,划船戏水、赏花采莲、品荷花特色美食,让人流连忘返。 相比往年的人丁稀少,2011年的荷花节格外热闹,在章丘人看来,这要归功于对白云湖周边废旧塑料经营活动的铁拳治理。 “到处都是废旧塑料” 白云湖湿地总面积17.4平方公里,有11种鱼类、62种鸟类,其中包括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和二类保护动物灰鹤、大天鹅等多种鸟类。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废旧塑料经营活动在白云湖镇兴起,随着业户的增加,经营范围由最初的走村入户收集废旧物品,逐渐发展成集收购、分拣、加工于一体的专业市场,并由白云湖镇开始辐射周边乡镇,从业人员达到了上万人。 规模的扩张带来的是危害的加重。废旧塑料经营活动基本以家庭为单位,收购后贮存在门前院内、街道两侧,甚至占用耕地林地。而这些废旧塑料对大气、地下水、土壤等造成的污染则更让人头疼。水洗是废旧塑料加工的必经程序,加入了大量火碱的有毒有害物质都随着污水排入了河沟或渗到地下。 “到处都是废旧塑料,污水随意排放,让人看着就心烦。”白云湖镇苏码村的村民杨志强愤愤地介绍。 低成本、高利润,让不少业户明明知道危害大却难以罢手。甚至有些人变本加厉,在天津、烟台、青岛等港口设立联络点,直接运进洋垃圾。废旧塑料经营俨然成为长在白云湖身上的大毒瘤。 游客“来一次就够了” 由于通往白云湖湿地公园的几条主要干道都得经过废旧塑料市场,伴随着垃圾进入公园,很多游客坦言“来一次就够了”。 为还百姓一个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3月份,章丘打响了取缔废旧塑料经营活动的攻坚战。 “只能赢,不能输,要把废旧塑料经营活动连根铲除。”该市进行了周密部署,在最为关键的取缔清理阶段,章丘采取自行取缔清理和集中取缔清理两步走。 自行取缔清理阶段主要是向废旧塑料经营业户下达政府通告,各业户在规定时限内停止生产经营活动,拆除生产设备和生产设施,清除生产原料、工具盒成品;从事废旧塑料收购、贮存、分拣、打包、运输、交易等非加工情况的业户,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完全彻底清理干净所有贮存于院内院外、门前街道、田间地头、承包租用场所内的废旧塑料。到期达不到自行清理工作标准和要求的,集中取缔清理,没收其生产设备、原料、成品、工具,拆除其生产设施,整套设备,使其不能恢复生产。 从源头治理,章丘在主要路段设置5个检查站,交通、公安、城管、环保、工商、卫生等部门的80余人联合执法,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白云湖镇设立两处镇级检查站、22处村级检查站,并组织派出所、镇村干部加强巡逻,按照“只出不进”的要求,严查运送废旧塑料的车辆进入章丘。 章丘市还从长效机制抓起,强化日常监管、部门监管、群众监督,杜绝废旧塑料经营活动反弹,并积极抓好章齐沟、绣江河、漯河等流域的综合整治,规划建设人工湿地、村镇污水处理站等,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污水处理水平,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历时3个月,30万吨废旧塑料以及10万吨废弃垃圾被彻底清理干净。 再现白云绿波 取缔废旧塑料经营活动,只是治标,而帮助众多从业人员找到新的发财致富门路才是治本。章丘市对自愿转型转业,从事合法、无污染产业的,制定了税费减免、贷款扶持、就业指导、资金奖励等多项扶持政策,并简化办事流程,从速办理相关转产手续。同时,发挥驻章高校、职业培训机构等资源优势,开展创业、技能等培训和指导。以建设白云湖省级湿地生态保护区为契机,引导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等。 白云湖镇章历村的吕有星曾是经营废旧塑料的大户,现在,他利用淡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一下子承包了20余亩土地种植白莲藕,每天虽然忙碌,可他心里格外踏实。在苏码村,61家废旧塑料经营业户转产从事优质马铃薯种植,预计可实现亩产6000斤,亩均收入过万余元。 为了尽快恢复碧水蓝天,章丘市拿出700余万元作为第一期专项资金,用于各村的环境提升。对废旧塑料经营特别严重的5个村实行部门包村制度,各包村单位已投入资金300余万元。截至目前,各村清理完废旧塑料后,又清理生活垃圾3万余吨,清挖河道污泥2万余方,植树6000余株。 白云晚棹、湿地绿波、红荷映日、鱼藕飘香,如今的白云湖迎来了新生,再现久违的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