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每天产生的医疗废物,在收集时被贴上“身份证”后,经专人、专车、专线“护送”至暂存点妥善保存,等待专业机构前来清运处理,“智能化”医废管理全程可溯、可查……陕西省人民医院工作人员一边演示一边“授课”,听课的“学生”则是西安市各大医院的医废管理负责人。
近日,一堂“行走”的医废管理课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开讲,在危废“新标”“新规”即将实施之际,西安市生态环境局执法支队组织西安市10家医院前来“取经”。
“今天陕西省人民医院准备的‘医废管理课’干货满满,希望大家在现场认真学,回去后将先进的医废管理经验运用到工作中。”随着西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综合大队副大队长褚林峰的开场白,包括陕西省中医院、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在内的10家医院近30名医废管理人员开启了一堂“行走”的医废管理课。
当一辆连接着“医废智慧管理平台”的医废收集车被推出来时,收集人员通过车载触控屏验证身份后,用条码枪扫描医废袋上的识别码,生产地、类别等信息一目了然。“收集人员到达科室后,扫科室二维码及交接医护人员二维码后,智能车自动开门。再扫科室分类打包好的医废袋上的二维码,放入收集车内,自动感应称重。”陕西省人民医院后勤中心部门经理王晓维介绍,2021年,该院投入50万元搭建医废智慧管理平台,购置了10台智能化医废收集车,医废清运采取专人、专车、专线的模式,杜绝医废泄漏、流失的情况。
在已经更换了危险废物识别“新标”的医疗废物暂存点内,大家看到,这里对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进行了严格划分,药物性、损伤性、感染性等医疗废物被分类存放。“医废的入库、箱袋绑定、出库信息会同步上传至平台,每个环节都会对医废的重量、种类等信息进行复核,让医废实现智能化、专业化管理。”王晓维介绍说。
“我院约有150个医废产生点,每天产生的医疗废物在1.8吨至2.2吨左右,我们新建了规范医废暂存点,并采用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陕西省人民医院后勤管理处处长李杞峡说。
西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二大队固废中队中队长王阳表示,此次组织10家医院观摩、学习陕西省人民医院医废管理经验的同时,参观了医院医疗废水处置设施,还就今年7月1日起实施的《危险废物识别标志设置技术规范》及《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进行了宣讲,有效助力各医院规范处理医疗废物和医疗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