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上发布的《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进展评估报告》中,安徽省合肥市评估结果为优良。
据悉,本次评估按照“低碳城市试点进展评估指标体系”,从低碳发展基本进展、低碳发展机制体制建设、低碳发展任务落实与成效等5个方面,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开展评估。这份“国家试点”的答卷,合肥有哪些方面得分高?
据介绍,自2017年入选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以来,合肥市就把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高规格成立领导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出台了一些列减碳规划和实施细则,切实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战略等顶层设计,确保落实各项绿色低碳发展任务,完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制度体系,加快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在政策指导下,合肥市的产业“含绿量”做到了稳步提升。目前,合肥市已探索建立了多个示范基地和各类试点建设。
例如,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合肥市探索实施建立全国首个工业园区“碳积分”试点;开展零碳示范创建;开展环巢湖近零碳示范区建设;建立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积极推进试点碳普惠、低碳社区评选等制度,从食、住、行等方面,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入选省级碳普惠试点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建材(合肥)投产的玻璃熔窑二氧化碳捕集与提纯项目应用示范,正式投产后将助力中国建材集团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建材+”一体化绿色产业链,打造全球玻璃行业减碳、固碳、管碳的典范,为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贡献建材力量。
近年来,合肥市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也在持续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2015年的1.6%提升至2020年的6.3%;合肥市内煤炭消费比重由2015年的55.6%下降到2020年的46.4%;天然气消费比重由2015年的6.3%提升至2020年的8.2%。而且,全市共556家单位全部建成节约型机关,超额完成节约型机关创建任务。
另悉,截至2022年年底,合肥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6.2%,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由54.2%提高到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