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虫子吃湿垃圾,其胃口大、长得快,虫体是优质蛋白,做饲料很抢手;虫粪也不浪费,可以做有机肥,资源转化率很高。记者近日从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获悉,承担上海超50%生活垃圾末端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老港基地,已建成并运行黑水虻养殖示范项目。如果生产线开足马力,每天将有5亿条黑水虻幼虫为市民“打工”,仅一天就能吃掉50吨湿垃圾残渣。
传统的湿垃圾处理通常采用厌氧发酵等工艺,虽然工艺成熟简单,但处理效率低,厌氧菌分解不彻底,有高浓度污水和30%的残渣需要进一步处理。
上海城投老港基地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曰丰介绍说,项目团队进行了多次比对实验,尝试用蚯蚓、家蝇等昆虫对湿垃圾进行分解处理,并最终选择了黑水虻。
黑水虻是一种资源化昆虫,生长周期较短,资源转化效率却比较高。孵化后的黑水虻幼虫将经历大约7天的“暴食期”,其间会吃掉相当于自身体重200倍的湿垃圾,自身体重则相应增长数十倍,转化过程十分“给力”。
目前,这些黑水虻安家在老港基地里的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二期。整个工厂内部没有工作人员,只有机械臂和传送带在不同的箱体间运转。黑水虻成虫长到肥壮时,由传送带送到后处理车间的筛分机器上,通过两级振动筛的旋转,实现“虫粪分离”。
目前,每天约有5000万条黑水虻成虫从养殖车间筛分出来,大部分用于水产养殖,也有少部分烘干作为动物饲料的添加剂。
“黑水虻成虫水产养殖特别吃香,很多养殖户抢着要。”在吴曰丰看来,利用黑水虻处理餐厨垃圾是一种新的生物处理技术,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丰收。
如今,老港基地内的黑水虻养殖示范项目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吴曰丰并不满足。他告诉记者:“在建的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三期项目,已经为黑水虻养殖项目预留了新空间,未来可将湿垃圾残渣消纳能力扩大至每日45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