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春节前夕走进湖北省宜昌市安能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的工作台,只见工作人员正坐在控制室,透过大屏幕紧盯着一组组实时变更的数据:“1炉出口主蒸汽压力4.4Mpa”“1炉主蒸汽温度469.2摄氏度”……
每年春节前,这里的工作人员都会迎来一份特别的“通知”。
“与寻常的通知不同,我们的通知不叫放假,叫春节安全生产运行的24小时工作安排。”安能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能)生产副总经理毛国稳打趣地说道,自2014年项目建成投产以来,他已伴随发电机的轰鸣声,在厂房的控制室里度过了第十个春节。
运用生物质燃料,有效避免大气污染
作为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唯一的供热企业,安能在春节期间持续为辖区24家企业全天候生产提供稳定的“热”动能。“热”动能的来源不同往常,发电供热的燃料主要采用秸秆(农林废弃物)。
安能也有个老宜昌人记忆里更为熟知的“前身”——宜昌热电厂。在吹响“长江大保护”攻坚战的号角后,伫立在长江边的热电厂大烟囱轰然倒下,原来的旧工厂也从长江沿岸撤退,摇身变为如今湖北省首家以生物质燃料实施热电联产的企业。
“原来热电厂都烧煤,现在我们通过对生物质秸秆、农林废料的有效利用,有效避免周边大气污染,每年节省标准煤6万吨,相当于少排二氧化碳12万吨。”安能项目治理负责人望峰说。
暴雪天“接力”上班,怀揣保障安全生产责任心
走进位于工厂后方的轻质棚内,记者看到高几十米、重达几吨的秸秆原料正整齐地堆积着,等待被进一步加工处理。在秸秆集中放置处,依然能见到尚未消融的冰雪。
就在前几日,湖北省经历了一场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因为暴雪导致道路打滑,当时上班的公交都停了。”毛国稳谈起刚刚经历的暴雪天,“但我们的机器一刻也停不了,也停不得。”
一场自发的“上班”接力在暴雪天里开展。“有车的员工去接没车的,把我们的人都接到厂里来,也有的从宜昌东站出发,在雪天徒步50分钟走到单位。同时,在岗的值班员工自觉延长工时,保障人员24小时轮换值守。”毛国稳说,“这一群员工心里,始终揣着这份保障安全的责任心。”
春节期间,还有奔走不停歇的脚步。对安能的巡检员刘灶泉来说,巡查工作以蒸汽输送管道的长度为计量单位。
“日常工作主要是检查管道有没有漏气、损坏的地方。在下雪天,管道蒸汽流速会减慢,更容易造成积水,所以我们每天都得巡检、排水,确保为企业安全供热。”刘灶泉说。
园区内供热管网的长度达13km,这些距离全靠人的步子走出来。“每天需要沿着管道步行5个多小时,一遍巡查下来需要两天半的时间。”刘灶泉介绍道。
与室外冰天雪地截然相反的,是厂房内蒸汽锅炉滚烫的温度。为了保障春节设备的正常运行,安能现在有两台锅炉生产装置,一台投入使用,另一台作为备用,锅炉内部温度一度达到720摄氏度,如果锅炉发生故障,要用最快的速度将另外一台设备无缝对接。
“当设备温度降到80摄氏度以下,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才能进去维修,里面就像‘汗蒸房’,待半个小时,就得出来缓口气,常人难以忍受。”毛国稳说道,“我们曾经在这里三天三夜没睡觉,就为了抢修炉子,保障企业的及时供热。”
陪伴毛国稳在厂房度过春节的,还有120多名工友,每年春节驻守于此,早已成为他们的职业习惯。
“既然接了企业的任务,就要把服务做好。只要供热企业的生产线一刻不停,我们的工作就一刻也不能停歇。”望峰向记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