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很多人都以为完全在上海市的地界。其实,在崇明岛北端还有两块属于江苏省南通市的“飞地”——启东市启隆镇和海门区海永镇。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带来了环境管理的难题,比如医废处置问题。为解决“飞地”带来的管理难题,南通市生态环境局与上海市崇明区生态环境局达成了医废跨省协同处置联合监管协议,而这一协作的发端则是南通与崇明的“毗邻党建”。
背靠世界级生态岛崇明岛,两地以党建工作为纽带,推动毗邻乡镇发挥联动协同作用,形成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共促的整体合力,共同筑牢长江口北支生态屏障,此举也是加速崇启海三地协同发展的一项有力举措。
党建引领,医废处置快速路破解难题
“医院地理位置特殊,每次医废转运都要由南通如东恒祥环保公司派专车从临永汽渡摆渡过江,交通极不方便。医疗废物属于危险废物,其转运车辆过江需要单车单船摆渡,每次往返需摆渡费3000元,成本高又达不到医废转运标准。如果遇到极端天气,轮渡也无法保证安全运行,环境风险隐患极大。”记者走进启隆镇卫生院,院长陈忠描述着医院曾经在医废转运处置中面临的困境。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要求,启隆、海永两个乡镇产生的医疗废物必须交付江苏省内有资质的企业处置。而原有处置流程路途遥远,还需采取车船联运实现跨江运输,不仅为工作人员增添了负担,整个流程风险系数也相对高。
陈忠告诉记者:“以往医废处置是院内做到日清日结,先由专人收集到医院的医废暂存间储存,一般两三个月后由南通如东恒祥环保公司派转运车来进行收集转运处置。”尽管两个卫生院每天产生的医疗废物并不多,但暂存越久风险越大。
针对这一情况,南通和崇明两地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经生态环境部门多次协商,卫生健康部门及属地政府积极配合,一条医废跨省处置的快速路由此诞生。
“在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和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的大力支持下,双方签订了《上海市崇明区协助江苏省南通市所属两镇医疗废物跨省协同处置联合监管的合作框架协议》,简化了跨省转移手续,为项目顺利实施保驾护航。”上海市崇明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林家骏说。
“这条医废快速路打通后,筑牢了三地固体废物联防联治的安全线,现在院内医废都能在48小时内完成转运,大大减轻了卫生院的压力。”陈忠介绍说,就近、及时、规范处置医废,也让基层医院享受到了三地协同的发展成果,能够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医废处置是起点,毗邻党建将发挥更大作用
“此次医废跨省处置符合国家鼓励医疗废物就近处置的要求,解决两镇医废安全规范处置问题,化解了水陆联运医废的环境风险。”南通市启东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戴威威告诉记者,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角度来看,也实现了两地基础设施的互通共享和生态环境的共治共享,是区域性、跨界性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一次生动实践。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辆医废运输车辆驶入了启隆卫生院,收运人员先进入医院医废暂存间,扫描装有医疗废物的专用周转桶上的二维码。录入数据后,将周转桶规范转移到收运车上,实现医废数字化管理、全流程可溯。
随后,转运车驶入位于崇明区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园区内的嘉瀛公司,通过专业流程对医疗废物进行焚烧无害化处置。
“作为崇明三岛医废处置的主要力量,嘉瀛公司正持续引进和创新处置工艺,提升处置托底保障能力。”上海环境集团嘉瀛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王浩介绍说。据了解,在特殊情况下,公司医废处置能力可从平日的30吨/天提升到55吨/天,以“平战结合”模式确保处置需求充分满足。
“在市、区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我们为医废跨省处置制定了专门的工作保障方案,根据‘定人、定时、定车、定路线’原则,点对点地进行直接收运。”王浩说,从安全交接、冷链运输、卸料入库直到末端的焚烧处置,都严格按照规范处置,确保启隆、海永两镇医废在48小时内得到收运和处置。
崇明与启东、海门语言相通、风俗相近,三地同处长江入海口,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也为崇启海三地互动联动、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潜能。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以‘毗邻党建’为纽带,在‘无废城市’建设、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跨区域联动监管等方面开展更多合作,持续加强区域性、跨界性生态环境问题治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在深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中形成更多标志性、引领性成果。”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程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