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以来,如何妥善处理好丰水的南方地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产生的黄泥水,一直是困扰建设方和监管方的难题。尤其是雨季,很多地方经常出现大股黄泥水随着大雨冲向道路、排向河道,河道产生“泾渭分明”的景象。雨停后道路淤积大量黄色泥土,很难清理。
工地的黄泥水主要包括车辆冲洗水、施工泥浆水和雨季地表径流等。总的来讲,大部分黄泥水的产生与人类生产密切相关。产生黄泥水的主要原因是施工对环境造成扰动,施工过程中没有做好水土保持措施。尤其是雨季,由于水量大、流速急,项目配备的沉淀池基本无法及时收纳并处置,排入外环境难以避免。
通常认为,黄泥水不属于工业废水,一般情况下对外环境造成的危害不是很大。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非完全正确。黄泥水虽然不像工业废水那样含有剧毒、难以处理的物质,但未经妥善处理的黄泥水外排环境后,仍然会对接纳水体造成水污染,并会对原有水环境造成极大的扰动和破坏。另外,如果黄泥水流入城市管网,则会造成管网堵塞。此外,黄泥水还会增加施工项目成本,据了解,去年广东的某个工地在一个雨季治理黄泥水的投入高达600多万元。更要引起重视的是,黄泥水直接外排环境也会引起群众的关注和反感,一些环境信访也由此而生。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黄泥水予以整治。
笔者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工地黄泥水的处理面临诸多难题。一是源头控制难。很多容易产生黄泥水的项目均处在丘陵山地红壤区,在这些区域施工,非常容易对原有地表植被造成扰动甚至破坏,以至于加速土壤面蚀、沟蚀,从而产生黄泥水。二是集中收储难。工地施工面大,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很难妥善地集中收储黄泥水。三是雨季处理难。雨季降水频繁、降水量大,黄泥水的产生量呈几何倍数增加,更加增加了收储和处理难度。
针对黄泥水的上述特点,结合南方地区气候条件等,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力争处置好黄泥水。
首先,提前做好准备。充分认清黄泥水的产生原因是人类对环境的扰动,在项目立项时、进场前,就要充分了解项目所在区域水土保持相关情况,邀请专家提前进场考察提出应对举措,并在资金、技术方面提前做好储备。
其次,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如科学布局基坑沉淀池所处点位、适当增加基坑沉淀池容量等。依据地势在高处挖截水沟、低处做拦水埂,合理开挖临时排水沟,并对排水沟进行硬化处理,做到高水高排。
第三,重视应急处理,在雨季或者可能产生大量黄泥水的施工之前,要做好预案,及时检查苫盖网布的破损程度,及时腾空基坑沉淀池,及时修复破坏的排水沟,尽可能减少雨水直接冲刷裸露表土,从而最大程度减少黄泥水产生和外排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