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2025年生态伙伴大会在成都举办,此次活动以“创新引领 聚势共生”为主题,会聚近300位来自政府、高校、企业、资本领域的嘉宾,共绘生态协同新图景。
本次大会成果丰硕:一方面,一系列项目集中签约,发布企业机会清单,展示成都环保领域发展成果;另一方面,行业专家集智聚力,围绕成都绿色发展建言献策。
看成果
15家合作伙伴集中签约
会上,成都环境集团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代表,中环院中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考拉悠然等行业代表共计15家合作伙伴集中签约,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
根据协议,成都环境集团将与高校院所聚焦水务环保领域核心技术难题展开攻坚,在人才联合培养、学术交流研讨等方面拓宽合作维度,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与伙伴企业探索在新能源、数智科技、零碳等领域的协同发展,推动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
如何让垃圾里“长”出环保好材料?地下排水管网“智能眼”如何防止城市内涝?……“牵手”生态伙伴的同时,多个成都环保领域的重磅成果亮相。成都环境集团技术中心(总工办)首席专家王莹分享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厨余垃圾生物炼制联产生物基产品关键技术与示范”核心成果。“通俗来讲,通过短程发酵,可将生活中产生的残羹剩饭,制备成乳酸产品,实现‘变废为宝’。”
此外,成都环境集团发布34项超130亿元机会场景清单,将依托长安静脉产业园、淮州新城低碳环保科技园、绿色再生资源智慧产业园三大载体,联合生态伙伴强化特色产业集聚和产业生态培育。
谋未来
多举措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聚焦成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与会代表纷纷出招。
“在公园城市的建设进程中,成都需注意环境、生态、绿色能源三大要素。”西南石油大学碳中和首席科学家、天府永兴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雷宪章表示,在当前成都的碳排放中,交通、工业、建筑及公用设施各占30%左右,这三大领域正是转型攻坚的关键,其中,建筑及公用设施领域的节能降碳有巨大潜力。
在清华大学教授温宗国看来,成都作为国家八大算力和通信枢纽节点之一,拥有高性能算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为产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算力支撑;同时,成都集聚了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将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突破。“未来要发挥好‘碳惠天府’机制、高新区‘智造贷’等绿色政策作用。”
作为本土企业代表,成都环境集团技术中心(总工办)主任白鹏谈道,成都具有政策精准性、场景开放性、创新浓度三大优势,是培育绿色科技企业的“天然试验场”,“例如,成都工业规模居西部前列,当前正大力推行‘立园满园’,将催生大量节能改造、循环化升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