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源再生资源网!今日是:
政治生态“青山绿水” 护航率先振兴大业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一基本遵循,奠定了党和国家发展事业的总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饱含强烈历史责任感和深沉使命忧患感,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担当精神,亮剑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启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引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迈向新境界,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最坚强、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对于后发地区的河源来说,保证政治生态上的“青山绿水”,更为重要。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河源在跨越发展、率先振兴的道路上行稳致远、笃定前行。不久前召开的市委七届三次全会强调,全市各级党组织一定要坚定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更好地带领全市人民完成率先振兴的历史使命。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五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从开展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到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局面,从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到切实改变工作作风,从持续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到深化改革走向深水区,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赞誉,为河源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加强党的建设筑牢战斗堡垒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茂。”治国理政,什么才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的回答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一切发展事业的基础和根本。坚持党的领导,这就要求必须把党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让党组织成为干事创业的核心和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 ‘缺钙 ’,就会得 ‘软骨病 ’。”五年来,我市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给全市党员思想“补钙”、精神“加油”,取得了实效。
与此同时,一场深入基层、影响深远的基层党建大行动在全市各地持续进行。今年8月份,全市村居治理信息系统推广现场会在紫金县召开。作为市委今年下决心要完成的一项基层党建重点工作和民心工程,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的村居治理行动全面铺开,对于基层群众来说,将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县终结”。
这只是我市加强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五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工作,以“书记项目”为引领创新党建活动载体,广泛推广了“农村群众事务党员代办制”、“民情恳谈会”、“走亲戚”工作法等一系列基层服务型党支部工作法,获得省委肯定;全市1426个村(社区)全部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班子联席会议和党群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实行,村级组织运作进一步规范;持续大力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创新实施“一配四”工程(每个问题突出村各配一名处级干部、一名大学生村官、一名党员律师、一名党员会计师),创新推行“一书三责四解决”措施,有效解决了基层的热点难点问题;抓好村(居)换届工作,并从2012年开始举办村干部大专学历教育班,探索出一条依托本地高校教育资源提升村干部学历的新路子;认真开展镇街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制定并实施《驻点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对市县镇三级进行考核,切实将党建工作的“软任务”变成“硬指标”,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的“主角”意识。
干事创业,离不开人;干部干部,“干”字当头。干部队伍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五年来,我市始终把选好干部、配强干部作为党建工作重中之重,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坚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通过市、县、镇三级换届工作,我市选优配强了党政领导班子,把一批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公认、年富力强、作风过硬的干部选拔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我市还积极推行领导干部交流轮岗制度,进一步激发了干部队伍的活力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铁腕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
“不得罪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忧患和紧迫感,掀起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形势最复杂、成效最显著的反腐败斗争,做到无禁区、零容忍、全覆盖,实行“老虎”“苍蝇”一起打,以“猛药去疴”“刮骨疗毒”等一系列铁腕反腐举措,形成反腐败雷霆之势。
作为后发地区的河源,更容不得半点“蛀虫”去摧毁发展的“大船”。党风廉政建设永远在路上。五年来,在市委和省纪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主责主业,推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意识,坚定不移惩治腐败,为加快河源振兴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这是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最为坚定的信念。五年来,全市各纪检监察机关在严肃查处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的同时,重点查处基层干部冒领、骗取、套取医保资金、移民资金、征地补偿款、扶贫救灾资金等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全力查处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党员领导干部。
数据显示,五年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和电话举报7457件(次),初步核实3445件,立案调查2303件2395人(其中县处级干部70人、乡科级干部434人),通过纪律审查,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3325.01万元;处分违法违纪党员干部2194人(其中县处级49人,乡科级386人,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37人)。全市共排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线索2672条,立案793宗,结案666宗,给予党纪政纪处分642人。
“四风”问题是腐败滋生的“温床”。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不但党会失去根基和血脉,一些党员干部还会走向腐败的深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暗访、查处、追责、曝光“四管齐下”,抓住重要节点,紧盯“四风”新形式新动向,以查处促监督,强化专项暗访、分级暗访、联动暗访,重点整治“四风”突出问题。
据悉,十八大以来,全市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件68件79人,通报曝光典型案例33起;开展办公用房清理和公务用车改革,全市清退、整改办公用房1.8万多平方米,清理151个市本级单位1071辆公务用车;清理整顿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整治违规打高尔夫球问题;开展会员卡清退、公务接待经费突击检查、整治“小金库”和违规使用专项资金、违规修建楼堂馆所、清理节庆论坛展会过多过滥等问题的专项整治。十八大以来,全市“三公”经费支出年均下降40.73%,违规公款消费得到有效遏制。
首法破题开启民主法治新征程
栉风沐雨扬帆进,春华秋实铸辉煌。回眸过去5年,我市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依法履职、开拓创新、为民谋利铺就了康庄大道。
“我认为河源要率先振兴,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创新型人才引进就成为第一要务”“河源义务教育发展仍处在较低水平,希望政府部门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早日实现教育公平”……每年的“两会”,基本上已经成为了河源发展的“智库”和“发动机”。“意见尖锐但不极端,讨论热烈但不对立”。每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讲真话、道实情,实事求是地反映社情民意,在对话、交锋中达成共识,为河源发展群策群力、献智献计。为人民代言,为群众谋利,代表委员们共商国是、平等交流,票决民主和协商民主相辅相成,已经成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一大亮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河源的法治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所谓“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依法治市,是实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有力保障。按照新修订的《立法法》,设区的市被赋予地方立法权。但“为谁立法”,一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立法的性质、方向和效果。已经制定的宪法、法律法规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拥护,关键在于立法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如何提高立法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巩固法律实施的群众根基,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立法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导下,从2015年9月份开始,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在地方立法中的主导作用,重点围绕立法基础建设、立法质量提升以及依法治理等工作积极履职,遵循依法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根本原则,让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立法工作中来,成功打响了地方立法“第一炮”。
首部实体法《河源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正式诞生,开启了河源法治建设新征程。而此次首部实体法破题,也为河源今后立法提供了样本和经验:只有让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立法,才能确保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为实现“河源梦”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此外,在市人大常委会的依法监督下,有力确保了“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深化改革激发社会机体活力
今年5月份,市民蒋先生从市行政服务中心工商登记办事窗口拿到了企业的电子营业执照,这是我市颁发的首张电子营业执照。“没想到现在办一张电子营业执照就行了,省去了很多麻烦。”蒋先生高兴地说,以后办事再也不用带着纸质执照和相关材料跑来跑去了。
让群众办事方便,让企业办事简单,让整个社会机体充满无限活力,这正是我市持续推进深化改革工作的终极目标。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深化改革部署,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山区市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打破思想禁锢,用改革的理念创新机制,用改革的方法推动工作落实,用改革的眼光谋划未来发展,着力解决制约河源经济发展的约束和瓶颈问题,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推动河源加快实现率先振兴目标。
作为后发河源,落后的不仅是经济、基础设施等“硬件”,也包括政务环境、营商环境等“软件”。要实现率先振兴,营商环境是决定要素。我市推进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正是全面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上下大工夫、真功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培育提升竞争新优势。
据悉,我市全力调整了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审批事项较2011年底减少了48%;全面清理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出台《河源市政府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单》,清理了81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公布了42个部门5155项权责事项;加快建设“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创新体系,实现进驻事项网上全流程办理。
尤其是在企业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上敢于“抢跑”,大幅压缩审批办理时限,实现社会投资项目从选址到开工的审批时限由以前的180个工作日缩短到37个工作日,政府投资项目从选址到开工的审批时限由以前的210个工作日缩短到47个工作日,创造了投资审批的“河源速度”。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惠及群众,这是我市一直以来坚持的改革基调和方向。在深化改革进程中,我市坚持改革红利惠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期盼,不断释放改革红利,真真正正惠及人民群众。比如,我市深入推进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取消了药品加成,提高基本药物使用率,有效降低了人民群众看病费用;开展社会保障卡应用服务管理体制改革,把社会保障卡打造成“政府卡、民生卡、金融卡”,并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实行医疗费用持卡即时结算制度,实现了市内定点医疗机构和部分市外医院联网即时结算;推进了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县城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心城区落户限制,等等。
未来,我市将紧紧扭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等中心工作,对标先进地区,不断把深化改革推向深水区,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狠抓各项改革落到实处,让改革的红利惠及更多群众,为河源率先振兴、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