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过后,龙川县义都镇桂林村嶅山上的数千亩茶树都冒出了嫩绿的新芽,随处可见茶农采茶的身影。
有悠久种茶历史的桂林村,是个贫困村。实施精准脱贫项目后,让这里的茶种出了新花样,萌出新希望,有了新收获。截至去年底,该村75%的贫困户已脱贫。
清明过后,龙川县义都镇桂林村嶅山上的茶叶基地内,随处可见茶农采茶的身影。
修路:提高茶叶售价,增加茶农收入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广为流传的话非常符合桂林村的实际。
桂林村地处义都镇西北部,是个名副其实的山区村,全村509户2229人中,就有500户种植茶叶,种植面积约5000亩。村主任邹锦辉说,桂林村种茶历史悠久。但以前基础条件差,成为省定贫困村,贫困户有57户164人。
茶叶没能让人脱贫致富,交通不便是主要原因。这里山路崎岖无法通车,茶园分散,种茶不仅辛苦、经济效益低,而且采摘的茶叶由于得不到及时加工,口感受到影响,销量和售价都不如人意。
帮扶单位深粮集团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出资62.5万元,于去年10月底修好多条茶山路。现在,村民可以将货车开到茶山脚下,将采收的茶叶装车运到加工厂,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采摘的茶叶能及时炒制出来,保证了茶叶的新鲜度,改善了茶叶口感,增加了茶叶销量,提高了茶叶价钱,增加了茶农收入。
种茶:“拜师”专家,让茶叶变得高大上
茶农李茂青说,此前,由于各自为政,销量小,工艺落后,村民大多靠天种茶,这些因素制约了桂林村茶业产业化发展。
从2016年起,深粮集团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华南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龙川县农业局等专家、技术人员前来传授种茶技术,提升茶农种茶、管理、炒茶、销售技能,增强村民生态种茶、绿色种茶的意识,并提出控制从采茶到炒茶的间隔时间,从而提高了产量和茶叶品质。
售茶:设立电商服务站, 通过“互联网+”售茶
为解决茶叶销售问题,桂林村茶叶种植户通过加入合作社或公司的模式,参与市场竞争。南越王、欧师傅茶叶合作社和邹志坚茶叶合作社等通过联合农户,改变经营模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同时,深粮集团还为桂林村引入第三方电子商务公司,在村内设立电商服务站、示范基地等,帮助销售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今年1月29日,桂林村产茶大户及农户参加了河源市首届扶贫镇村茶园展销会,拓宽了销售渠道,扩大了桂林茶的影响力。邹锦辉告诉记者,去年桂林村茶叶总收入1000多万元,获利润近400万元。截至去年底,该村贫困户已有46户110人脱贫,脱贫达75%。
村民们说,这个月底,桂林村将举办茶叶节,进一步打响桂林茶的知名度,助力做大桂林茶产业,加快脱贫奔康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