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7月出版的《瑞典垃圾处理报告》的扉页,瑞典废弃物管理协会主任魏内·维奎斯特写道:“瑞典的废弃物处理水平是世界领先的,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骄傲!感谢所有国民和生产商、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2008年瑞典97%的废弃物都得到了回收。” 在瑞典,在你要生产销售电子产品之前,你必须有完善的回收处理流程和设备,并在产品的说明上详细标注如何在使用后将此产品回收——生产者负责,这也正是欧盟针对电子产品回收制订的环保指令《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的指令》(WEEE)的核心内容。 WEEE指令规定,生产企业对废旧家电有回收和再利用的义务。规定包含的电子产品范围很广,从自动售货机、冰箱、洗衣机这种大件产品到荧光灯管和MP3这样的小家电一应俱全。 垃圾分类回收是瑞典垃圾收集的另一大特色。瑞典每户人家都有好多个垃圾筒,对应的是不同的垃圾分类。瑞典人在垃圾分类上面认真得可爱,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生活垃圾、金属、电池、纸张、塑料这些基本分类以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废弃物的利用效率,更有很多细分小类。譬如同样是纸,在垃圾回收的时候,平时看的报纸、打印用纸是一类,而牛奶、果汁的纸包装则是另外一类。瑞典的小区垃圾房起码有8—10个不同的箱子,每个垃圾箱上都有清楚的标识。 瑞典对待废弃物的另一个办法是,通过不断提高废弃物处理技术,来减少污染,提高回收效率。 瑞典处理废弃物有四个层次,首先考虑回收再利用;回收再利用有困难的,尝试生物技术处理;生物技术处理不了的,焚烧处理;如果确实不适合焚烧的,再掩埋。由于在废弃物回收、生物处理、垃圾焚烧领域都科技先进,最后填埋处理的比例不高,而且逐年下降,2004年的时候瑞典还有9.1%的垃圾需要填埋,到 2008年,这一数据降至3.0%。 2008年,瑞典48.5%的垃圾通过全国22个垃圾焚烧中心进行焚烧处理,通过垃圾焚烧产生了13.7兆瓦时的能量——大多数用作取暖。 2008年瑞典通过垃圾焚烧为81万户家庭供暖,占全瑞典供暖能量的20%,此外剩余部分能量为25万户中等大小的家庭提供了日常电能。 通过技术投入,目前瑞典垃圾焚烧厂的有害气体排放已大幅下降。1999年,检测机构曾对瑞典22家垃圾焚化厂进行取样化验,其二恶英排放量最低的仅为 0.14奈克/克(I-TEQ,国际毒性当量标准。1奈克等于十亿分之一克),在此标准下,全年瑞典焚烧垃圾排放的二恶英总量为3~5克,相比其他二恶英来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除了回收制度和技术投入以外,瑞典在环保方面的政策也是其他环保成果得以维系的重要保障。 瑞典政府为了确保饮料包装的回收率,制定了“押金回收”制度。在瑞典,任何饮料瓶的标签上都会标示这个饮料瓶的押金,一般是0.5~2瑞典克朗,在你购买饮料的时候,除了饮料价格外,必须先支付押金。饮料瓶的回收很方便,一般超市门口都有专用的回收机器,把废弃的饮料瓶分别投进回收机后,就会打印一张小票,上面有这次回收的金额。凭这张小票可以在超市退款或者在购物时直接抵扣购物款。 在消费者层面,这一政策还被用于电池等产品;而在生产商层面,许多强制回收的产品在生产之前就需要向环境保护部门预缴一笔押金,只有在产品经检验达到了回收比率之后,押金才能退还。这一政策有效地促进了环保回收体系的建设。 东京的垃圾为什么越来越少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东京都23区的人口没有减少,反而还有所增加,但是城市产生的垃圾和最终被填埋处理的垃圾却逐年减少。东京的人口没有减少,而垃圾为何会越来越少呢? 首先,法律约束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源头控制住了垃圾的生成量。 日本有较为完善的构建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如确保社会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还有关于恰当处理废弃物的《废弃物处理及清扫法》,以及《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家电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等。在这些法律约束下日本国民均按照有关规定,进行“3R”实践从源头上有效减少了垃圾的生成量。 “3R”是减少、再利用、循环3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核心意思是尽可能不购买和使用容易产生大量垃圾的物品尽可能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不轻易抛弃,并尽可能使物品再生利用。与此同时东京都还实行严格的定时、分类投放垃圾的制度,有效控制了垃圾的二次污染。 以东京都涩谷区为例,每周一、周四投放可燃垃圾,周五投放可回收资源垃圾周六投放不可燃垃圾,区内居民和单位均能严格在规定的时间将垃圾分类投放到各自门口的垃圾箱或垃圾袋内,垃圾车也会在规定的时间到达将垃圾运走。 正因如此东京都23区的垃圾量从1989年历史最高水平时的近500万吨减少到2008年时的306万吨减幅超过38%。 其次是注重资源回收使垃圾总量得到减少。 日本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可再生资源要进行分类回收。除此之外废旧家具、自行车等被称为粗大垃圾的东西会送入“粗大垃圾破碎设施”,陶瓷、碎玻璃等不可燃垃圾会被送到“不可燃垃圾处理中心”。之后,工人首先要将其中的铁、铝等可再利用资源挑选出来然后才将剩余的垃圾进行焚烧和填埋这是垃圾总量减少的又一个原因。 在东京都23区共有21个“清扫工厂”,另外还有7个“灰溶融设施”、2个“不可燃垃圾处理中心”、1个“粪便清扫作业所”、1个“粗大垃圾破碎设施”和1个“垃圾填埋场”共同承担着东京都23区垃圾收集、分类、搬运、焚烧、再利用直至填埋的任务。 “清扫工厂”不仅负责辖区内的垃圾收集搬运,还要对收回的垃圾进行焚烧处理。可燃垃圾到了这里经过高温焚烧,将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和二恶英等有害成分分解,产生的煤气用于发电产生的热量用于供热,炉渣灰和灰尘送往“灰溶融设施”制作建材,铁铝等金属进行回收。焚烧垃圾产生的有害气体经过处理后实现无毒排放。可燃垃圾经过“清扫工厂”焚烧后,体积仅为原来的二十分之一,如果将剩余的灰渣在“灰溶融设施”处理后体积还能减少二分之一。这是东京都垃圾填埋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1989年东京都的垃圾填埋量近250万吨,达到历史高峰,而2008年时减少到不足50万吨,填埋负担大大减轻,再次污染的风险也大大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