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垃圾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国城市垃圾产生量已经大于两亿吨,且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还有1500多个县城产生了接近0.7亿吨的垃圾,村镇垃圾方面,由于村镇数量太分散,暂无准确统计数据。总体来看,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在四亿吨以上,有近2/3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围村的困境。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为了子孙后代着想,垃圾分类回收将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目前在我国各地均面临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淡薄,垃圾分类流于形式;政府重视程度不足,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不健全;分类垃圾桶成为摆设,拾荒族成为垃圾分类主力军等诸多困境。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垃圾分类回收工作成本高、分类回收工作程序繁琐、分类主体素质参差不齐等。要实现我国明确提出从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的目标任务,还需要大量工作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如何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最重要的是逐步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是解决垃圾分类处理的关键所在。垃圾分类回收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只有社会形成完整的集“垃圾分类投放—垃圾分类收集—垃圾分类处理”一体的垃圾回收循环系统,分类回收才会有生命力。要改变目前垃圾分类的这种状况,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众行动”的原则,除了加强公众宣传和舆论引导使分类成为可能外,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分类成为可行。政府需要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的各个环节,才能最终形成垃圾分类收集的产业链条。
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有实施了垃圾分类处理,才能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优化人居环境,真正提升广大市民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