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各个国家都在绞尽脑汁减轻本国的负担,但每天大生产塑料垃圾的现状仍无法避免。根据统计数据,全球范围内每一分钟就有100万个塑料瓶卖出,平均每
每人消费的塑料制品有70000件。
面对困境,部分发达国家的政府强势推出各种措施。日本政府敲定了力争大幅削减国内排放塑料垃圾的“塑料资源循环战略”,提出到2030将食品容器等一次性塑料排放
削减25%,到2035
对包括废旧家电及汽车零部件在内所有塑料垃圾实现100%有效利用。3月27日,欧洲议会通过自2021
起开始大范围禁用一次性塑料产品,以控制塑料垃圾流入水道和原野造成的污染。
因塑料运输引发与菲律宾的外交争端之后,加拿大也在本月早些时候宣布,从2021起禁止使用大部分一次性塑料制品,包括塑料袋、吸管、餐具和搅拌棒等。
塑料垃圾处理连接着生活的每个环节,而做好分类是提高塑料垃圾处理效率的第一步。早在1904,德国就提出垃圾分类,并将其当作一项系统工程。而在日本街头几乎看不见垃圾桶的存在,人们通常会把垃圾装好带回家再进行分类处理。日本《废弃物处理法》规定:胡乱丢弃废弃物,最高可判5
有期徒刑,并罚1000万日
(约合人民币60万
)。从7月1日起,上海市将在全中国正式率先实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逐步把垃圾分类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第二步则是提高垃圾处理能力。在越南,就有一些从事废弃塑料回收处理的村落。河内周边的朝曲村村民会在农闲时期从废品收购商或是拾荒者处收购废弃塑料,再将其制成塑料小球或薄膜,以便用于制作新的塑料制品。目前越南朝曲村共有33户人家约300人参与到塑料回收工作中。而在河内周边另一个叫明开的村子,从事塑料回收的规模更大,产业链更完善,每生产的塑料制品达5000
。
英国广播公司(BBC)给出的解题思路还包括在垃圾填埋场中引入能够分解塑料的新菌种“塔宾曲霉菌”;利用植物油脂、木薯淀粉、木片或食品垃圾可再生的生物质(biomass)提炼制成生物塑料,作为食品包装的新材料;使用再生塑料修建公路等。
尽管越多越多人意识到塑料垃圾带来的生态影响无法修复,但要解决这个问题注定会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
加拿大环保部预计,满载本国垃圾的马士基集装箱货轮预计将在6月29日抵达卑诗省的港口,加方将自行焚毁处理。从其中第一艘发往菲律宾的货轮开始算起,已经过去了6。
而在马来西亚瓜拉冷岳县,不少被查处的非法垃圾工厂在消停几天后又开始轰隆作响。一些被强制断电的工厂甚至自备发电机,另一些则迁到了巴生港等其他地方。对当地居民来说,伴随着塑料燃烧产生的刺鼻气味依然弥漫在空气里,他们的生活仍然没能摆脱棘手的“洋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