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了废弃的包装盒、旧书纸等,一股脑处理给收废品的小贩,可是,在随手丢弃废旧书纸的过程中,一些带有个人信息的纸张可能也夹杂其中,“流落”出去会给不法人士提供可乘之机。 市民:废纸箱中扒出“个人信息” 市民李先生在顺达大市场附近开了一家物流公司。几天前他在处理业务时,发现有一沓客户的身份证复印件怎么也找不到了,仔细回想可能是被自己当成废纸丢了。李先生赶紧到楼梯间专门存放报废文件的纸箱去扒拉,还好总算找回了这沓重要的材料。不过这一扒拉,李先生发现,纸箱里竟然有不少带有个人信息的资料。“这里面有记了电话号码的纸张,有别人填过报废的表格,甚至连名片也有。”李先生表示,这些被丢弃的看似没用的资料、文件如果到了“有心人”手中被加以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在李先生的提醒下,公司同事表示以后在处理不用的材料、文件时一定会多加小心。该公司专门从事会计业务的陈女士表示:“每个月收到信用卡明细单,我一般都是看过就扔,没考虑到个人信息的泄露,下次我一定会注意。” 收购站:废品中“信息资料”有不少 不止李先生一家公司,不少单位、个人的“垃圾堆”中含有个人信息的“废纸”时常出现,如信用卡对账单、身份证复印件、更换过的名片等等,这些东西往往被人浏览过后随手一放,有的被夹在了废报纸中卖到了废品收购站。日前,在市内几家废品收购站发现,被丢弃在这里的个人信息还挺多。在其中一家废品收购站内,正在为废品称重的工作人员吴师傅介绍,收购来的废旧纸张大部分都来自于单位和企业,除了旧书外,不少都是报废的材料,还有手机入网协议、求职简历、学历证明、名片等。当询问这些包含信息的废纸如何处理时,吴师傅表示:“还有人专门来废纸堆中寻找‘有用’资料,出价还不低,不过我们不会把这些东西拿出来随便卖掉,一般都是都集中送往造纸厂处理再利用。” 律师: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要提高 据知情人士透露,现在一些不法人士经常会利用这些个人隐私来进行推销、诈骗、造假等,另外,我们经常收到的垃圾短信、垃圾邮件或是骚扰电话,都与此有密切关系。“个人信息泄露,从小处说会妨碍到工作情绪,降低工作效率;从大处说,可能会造成经济损失、引发案件事故、个人名誉受损。”有多年法律从业经验的律师张先立介绍,在他经手的案例中有碰到过相关的情况。 张先立表示,现在有人专门从事个人信息搜集,进行整理后再根据需要加以利用,或冒名办卡透支欠款,或冒充公安要求转账。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制订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因此,在个人信息的保护上还是得靠市民自己的努力。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妥善保存涉及个人隐私的材料,对不需要留存的材料,如话费单、银行账单、单据等,丢弃时要及时将上面的信息内容销毁;向他人提供相关证件的复印件时,对方用完以后也要进行销毁;如果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当事人应及时向相关单位作出声明,必要时要报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