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闭幕的欧盟特别峰会批准欧盟2021至2027年财政预算,明示自2021年1月1日开征“塑料包装税”。根据欧洲理事会当日发布的公告,为“开源节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冲击,欧盟将引入新的收入来源,其中之一即为2021年1月1日起对一次性塑料包装按每公斤0.8欧(约合6.4
人民币)的税率征税。在此次会议上,并未公布更多细节,比如课税对象,需要缴税的一次性塑料包装种类、成员国如何向欧盟上缴相关税收收入等。
其实早在2018年,欧盟就决定向一次性塑料包装征税。德国环境项目援助部(DUH)等环保组织随即表示欢迎,强调欧盟开征“塑料包装税”已酝酿很长时间,且税率并不算高;但同时欧洲地区塑料包装生产大户则会因此额外增加一部分税收负担。这也是“塑料包装税”酝酿多达三年之久的原因。
2017年下半年中国宣布洋垃圾进口禁令,自2018年1月起开始全面禁止从国外进口24种“洋垃圾”。中国实施进口禁令后,美国、欧盟等“洋垃圾”输出国感到很不适应,不知如何应对这一改变。因为,很多垃圾出口国没有充足的基础设施,难以充分实现对废旧物品及垃圾的回收利用。这也是2018年欧盟提出征收“塑料税”的背景之一。
除此之外,塑料垃圾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是欧盟考虑征收塑料税的原因之一。欧盟统计显示,欧盟每年产生约2600万塑料垃圾,当中仅不到三成被回收利用,其它多被焚烧或被倒入垃圾填埋场,更有垃圾流入河流和海洋,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此欧盟2018年建议成员国禁用塑料餐具(含吸管、刀叉等)、棉签、气球托架等欧洲海滩常见的塑料垃圾,遏制日益加剧的海洋塑料污染。同样,中国“禁塑令”的出台也是针对日益严重的垃圾污染问题。
关于“塑料包装税”的更多细节介绍
课税对象:欧盟的“塑料税”全名是“EU Own Resource on unrecycled plastics packaging waste”,它既不是对原生塑料征税,也不是对包装行业征税,它是指欧盟成员国对于未能回收的塑料包装垃圾所支付的一笔费用。它预计将于2021年1月生效,或对欧盟成员国各国的预算产生影响。
从课税对象上来看,针对目标为未能回收的塑料包装垃圾,仅这一条也将促进欧盟成员国加大对塑料垃圾回收设备的投资。按照目前的塑料包装回收情况,这项规定将为欧盟带来大约60亿欧的预算收入。
课税影响-政府:由于塑料税是针对未回收的塑料包装,因此它会促使欧盟国家建立更多的塑料回收设施,从而降低支付给欧盟的相关费用。因此塑料税的征收会显著增加欧盟各国在塑料回收上的财政支出。据POLITICO.COM发布的数据来看,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将会是最大的“塑料税”支付方,他们需要支付的费用大约占总体的50%左右。
课税影响-消费者:对于塑料包装而言,最终由包装变为垃圾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居民单位一个是企业单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塑料垃圾袋、食品包装等均属于软包装范围,其体量最大,回收率也最低,可能是产生塑料税的主体。不管是课税对象针对生产企业或者流通企业,最终成本均会被转嫁给消费者。
按照每公斤塑料袋300个计算,每个垃圾袋需要多缴纳的费用为0.0027欧,约合1/4欧分,对于消费者来讲,对该数据可能“无感”敏感性并不强。这也是一些欧洲学者和政客反对征收塑料税征收的理由,他们认为征收塑料税不会显著降低居民对于塑料制品的使用,只能起到填补欧盟预算的作用。
塑料垃圾问题正在引起全球关注
据经合组织(OECD),现在全球生产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中,仅10%能被回收利用,12%被焚烧,超过70%的塑料被直接丢弃在土壤、空气和海洋中。如不进行遏制的话,到2025年,海洋里每3鱼就有1
塑料;到2050年,塑料重量将超过鱼。
当前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禁塑”上有较多的政策出台,包括欧盟的“塑料包装税”,更早的还有在15年就开始执行的限塑指令,目标是在2019年底欧盟国家的民众每年每人消耗不超过90个塑料袋;欧盟成员国之一的法国,2020年1月1日起禁止销售部分一次性塑料制品,包括一次性棉花棒、一次性杯子和盘子等塑料制品,学校食堂也禁止使用塑料瓶装纯净水。中国方面,早在2008年就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相如韩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均有相关“禁塑”指令。
2019年5月10日,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会议(UNEP)上,1400名代表在进行了为期12天的拉锯战谈判后,达成协议更新控制危险废物的《巴塞尔公约》,决定在未来监控和跟踪运往境外的塑料垃圾。这一协议是历史性的,且对于世界其他地方发送了一个非常强烈的政治信号,即私营部门和消费市场都要考虑需要做些什么。未来,包装材料要朝向更环保、可回收、可降解等思路上发展,同时传统塑料制品行业将面临极大变革,医疗保健、技术,航空航天、时尚、食品和饮料等诸多领域都将受到极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