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源再生资源网!今日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地膜回收利用新技术:无水清洗回收利用生产线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2-06-14 11:14:09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我国是世界上地膜使用量最多、覆盖面积最大的国家,每年要用掉大约145万吨地膜,农作物覆盖面积近3亿亩,地膜覆盖使得作物产量增加30%以上。

但农用塑料地膜大多为聚乙烯类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难以降解,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田每年会新增20万至30万吨不能降解的残留地膜,使土地板结、农作物减产,破坏生态环境。

据测定,残膜污染严重的土壤会使小麦产量下降2%-3%,玉米产量下降10%左右,棉花产量则下降10%-23%。因此解决土地地膜残留污染是个大问题。

新疆是我国地膜覆盖种植面积最大、地膜用量最多的地区,每年有245万公顷以上的农田覆盖了约15万吨地膜,有研究认为,地膜残留问题如果不解决,再过5~10年,新疆将无地可种。

2022年,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塑料污染治理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了塑料污染治理8大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5,农膜和农药包装治理行动方面,要求:深入实施农膜回收行动,大力推进标准地膜应用,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和妥善处置。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聚焦重点用膜地区推广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和加厚高强度地膜,健全回收网络体系,有效防控农田“白色污染”,确保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0%以上。

地膜回收目前面临着哪些难题

目前,地膜回收利用企业普遍遇到的问题是成本高,从初期筛选、分拣、漂洗到半成品生产,电费占了近一半。另外,回收利用企业组织残膜回收的能力有限,资金压力大。

有些地膜生产企业一味追求降低成本,不考虑后续回收,造成地膜一再加厚却还是回收困难。

农田地膜回收利用面临着2个主要问题:首先是残膜回收机械的稳定性、适宜性、捡拾净度不高。残膜回收机械与农民拥有的动力机械不匹配,作业效率较低、回收成本高,迫切需要残膜回收机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出适宜不同作物、高质高效的农田残膜回收机械。

其次是残膜二次污染风险大。根据目前的残膜机械化回收水平,回收的残膜与秸秆、棉花、杂草、土混杂,含杂率高达90%以上。在残膜加工再利用环节,需分拣、除杂、清洗、造粒等多道工序,人工分拣工作量大、效率低、成本高,机械化分拣设备不成熟、耗电量大、成本高,导致加工再利用企业运行就亏损。残膜废弃物堆放在地头、回收站点或加工厂,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

Dingtalk_20220613172709.jpg

地膜回收利用新技术:无水清洗回收利用生产线

江苏贝尔机械有限公司为承担社会责任,探索解决新疆地膜残膜再利用问题,派遣研发人员长期根植新疆,认真分析新疆地膜残留污染特点,经过3年多艰苦的针对性研发,研制了以无水清洗为主的新疆地膜回收利用生产线,目前该500kg/h的地膜再生粒子生产线已经在新疆阿克苏地区顺利投产。

在新疆,由于独特的气候、土壤、种植物条件,新疆地膜残留具有相对干燥、污染物主要以砂土、秸秆、棉花为主且污染物主要以堆积而不是粘附的形式停留在地膜表面的特点。针对以上特点,设计人员采用绿色化、系统化的设计思路,在清洗环节以无水清洗为主、雾化清洗为辅,极大幅度的降低了清洗水的使用量。在减容环节,采用耐污染、具有干燥功能且减少对薄膜热冲击的聚粒系统。在造粒环节,采用高效熔体过滤装置,减少生产线对人工的依赖性。整个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选用薄膜分选系统。

由于生产线建设过程中不需要建设在线污水处理系统和配套的污水处理厂,经初步测算,与其他工艺比较,该工艺可减少近80%的建设成本、100%的污水处理费用以及50%的运行成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