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委、市政府近日印发《重庆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确保到2025年,74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7.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2.6%,森林覆盖率达到57%,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巩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聚焦深入攻坚,强化系统防治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首先体现在深度和广度上。”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度上,在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等方面,深入触及“痛点”“难点”,增加污水管网溯源整治、大气污染预警分级响应、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等30多项要求。广度上,增加地下水污染防治、新污染物治理等攻坚内容。
《方案》强化了系统防治,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实现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同时,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系统实施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发展绿色产业等工作,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统一的生产生活方式。
以更高标准打好三大“保卫战”
《方案》要求,进一步深化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增强河湖自净功能。持续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推动长江流域重庆段按单元精细化分区管控,加强重庆在“锰三角”范围内的锰污染和铅锌矿污染整治。全面保障饮用水安全。巩固城市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成果,基本完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勘界立标。不断强化流域区域协同治理。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建成一批美丽河湖。
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防范攻坚战。聚焦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着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夏秋季臭氧污染,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继续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有序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全面加强大气面源污染治理。深化餐饮油烟、恶臭异味综合整治,强化烟花爆竹燃放管理。
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基于土壤污染状况合理确定土地用途。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深化中心城区“无废城市”建设,分期分批启动其他区县“无废城市”建设。
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共建共保
深入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全面管控生活噪声。每年新增一批“安静居住小区”,深化防控交通噪声。开展禁鸣执法,严格控制建筑施工噪声。进一步加大对违法夜间施工行为的查处力度。深入整治工业噪声。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内工业噪声扰民,加强噪声排污许可管理。
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加快打造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完成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全覆盖,持续开展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提升活动。严格确保核与辐射安全。持续开展辐射安全隐患排查,加强放射性废物的收贮、暂存和管理。
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共同建设生态屏障。共建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沱江、涪江生态廊道。共同治理跨界污染。推进跨界水体环境治理,深化大气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开展“无废城市”共建。共同推动绿色发展。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共建绿色城市。共同商议环境管理。建立健全跨区域环评协商、生态环境联合执法、突发环境事件协作处置等机制,推动生态环境信息共享。
《方案》还提出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严格督察考核、加强宣传引导、强化队伍建设,加强组织实施,确保各项任务按期推进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