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源再生资源网!今日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马鞍山创新“查测溯治管”模式, 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 目前共完成全市4815个排污口的精准溯源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22-09-15 15:20:39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安徽省马鞍山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境内长江全长36公里,沿江水系发达,河道纵横,湖泊众多,水域总面积约360平方公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养育了一方百姓,但也给城市的水环境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

自2019年6月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相关工作以来,马鞍山市主动对标国家试点城市技术经验,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创新提出“查、测、溯、治、管”工作模式,取得良好成效。

目前,共完成全市4815个排污口的精准溯源,其中包括2855个排污口的资料分析溯源、1818个排污口的一般技术溯源和142个排污口的技术攻坚溯源,全市入河排污口溯源完成率达99.83%。

人机互补“摸清家底”

取样、分装、记录、检测、化验……还记得长江岸线上忙碌的“神秘”身影吗?他们身穿“环保管家”蓝制服,手中提着高科技设备,穿梭于各排污口之间。原来他们是在对长江干流及一、二、三级支流入河排污口全面开展现场排查。

“总排查范围相当于马鞍山国土面积的1/3以上。在这之前,没有成熟的技术方案、没有充足的数据材料,要采集每一个数据,都只能千里跋涉、用脚丈量。”“环保管家”严佩嘉说,队员们早出晚归,“反复式”“压茬式”开展现场排查和水体检测,只为确保“有口皆查”和“有口皆测”。

高科技加持,助力排查“全覆盖”。人力难以抵达的可疑排污口点位,难不倒这些“环保管家”。无人机、无人船一个个“小能手”各显神通,不放过任何疑点,让入河排污口无所遁形。

经过多轮次排查,最终确认全市长江入河排污口数量为4823个。“这里面包含了长江干流(马鞍山段)和一、二、三级支流入河排污口。”在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程平看来,这个数据来之不易,这相当于为每一个入河排污口都上了“户口”,“只有摸清家底,才能高效治理。”

“按照部、省级要求,我们要对每一个排污口的水质开展快速检测,一旦水质异常,就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严佩嘉介绍,实验室检测的数据会更为详实,他们也就更能全面、真实地掌握全市排污口水质现状。

为此,马鞍山市主动自我加压,对排查阶段确定的所有通过管道、沟、渠、涵闸、隧洞等直接向长江流域水体排放废水的排污口以及所有通过河流、滩涂、湿地等向长江流域水体间接排放废水的排污口水质,先后开展了多轮次实验室监测,同时针对溢流口、雨洪排口等开展专项监测。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2653个排污口实验室监测,实现了既有晴天、雨天数据,又有白天、夜晚数据。

立体作战“一张网”

“爬深一点,再爬深一点。”在慈湖高新区太来村,“环保管家”入河排污口溯源人员董磊正在用绳子将“神器”放入入河排污口,边操作边爬入井中。岸边,另一名溯源人员雷育宇正在监测“神器”传递回来的图像信号,他指着屏幕介绍说,“这里可以显示管道内的情况。”

所谓的溯源“神器”就是管道机器人。只见它头顶高清摄像头和探照灯进入管道,另一头通过电源线连着岸边的“中枢大脑”。它可以将管内的“可视”信息实时发送至监视器上,实现远程监控,可用于管道内部快速检测和诊断。

“一个排污口可能会涉及很多污染源,这为溯源工作增加了难度。”严佩嘉介绍,为确保4823个长江排污口溯源细致精准、不留死角,“环保管家”专项团队利用管道机器人、管道潜望镜等技术手段,全线路排查问题点,直至找到问题源头。

为了探明排污路径,实现“精准溯源”,马鞍山市坚持先试点、再推广,通过组织开展三轮入河排污口溯源试点,综合利用基础资料调查分析、现场人工探溯以及各类专业技术手段,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分析,摸索形成“资料分析溯源、一般技术溯源、技术攻坚溯源”的三级溯源工作方法体系。

这一方法,让马鞍山市彻底厘清了“受纳水体—入河排污口—排污通道—检查井—涉水污染源”的物理通道,基本实现了全市排污口的“口—管—源”的脉络连通,形成全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成果“一张图”、溯源成果“一张网”。

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程平介绍:“全市共完成4815个排污口的精准溯源,全市入河排污口溯源完成率达到99.83%。”马鞍山市全面掌握了全市长江入河排污口的污染来源或污染风险点以及排污走向,为后续整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按照“取缔一批、整治一批、规范一批”的原则,制定了《马鞍山市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路线图、确定时间表、细化责任人,全力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落地见效。

信息监管“可视化”

一大早,“环保管家”严佩嘉刚到办公室,就用电脑登录“马鞍山长江入河排污口管理系统”,查看各排污口的最新整治进展。只见屏幕上显示着城市电子地图,上面用紫、红、黄、绿等不同颜色的线条标注着境内各条入江河流,并标记出全市大大小小共4823个入河排污口。点击任意一个标记点,会立即跳出每个排污口的识别码、排污口类型、受纳水体等各类信息。

水环境问题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排污口。指着屏幕,严佩嘉一步步演示起来。“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入河排污口信息实时动态更新。比如,采石河水质突然出现异常,怎么办?”说着,她迅速放大地图,找到采石河,“你看,我们可以通过系统迅速捕捉到沿线所有排污口,快速研判可能引发异常的原因,并迅速制定方案进行精准治理。”

据了解,马鞍山市以“APP+PC”模式自主开发长江入河排污口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完成了管理平台网页端口及移动APP小程序,实现了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管理等工作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这就相当于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大幅提高了入河排污口管理工作效率。”程平表示,信息平台将为马鞍山市水污染防治、黑臭水体治理、地表水水质达标规划、水质监测断面超标溯源、地表水自动监测站点位布设等水环境管理业务提供科学、专业、精准、定制化的基础数据与分析成果。

目前,各排污口整治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按照计划,马鞍山市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长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明年年底前基本完成长江一、二、三级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形成“权责明晰、设置合理、监督到位、管理规范”的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体系。

马鞍山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伟告诉记者, “查、测、溯、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管”。按照“取缔一批、整治一批、规范一批”的原则,市生态环境局分类制定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方案及整治指南,按照“一口一策”要求,对存在问题的入河排污口逐一制定整治要求和措施,明确全市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的工作目标、整治标准、职责分工,将工作时间节点进行细分,确保在2022年底前完成全市长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整治、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长江一、二、三级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目前,马鞍山市境内各条入江河流水质逐渐改善。下一步,将按照生态环境部具体要求,深入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在2025年前完成全部整治工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