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立法先行,依法监督,发挥代表作用,在巢湖综合治理中扛起人大使命,为打造巢湖这张最好名片做出人大贡献。
立法引领
筑牢巢湖治理法治之基
安徽省委、合肥市委高度重视环巢湖湿地建设,省委作出“谋划实施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工作部署,市委制定方案,明确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目标。2019年11月,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这一举措被评为“2019年度安徽十大法治事件”。2022年6月,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名单揭晓,全球共25个城市获此殊荣,合肥是其中之一。
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合肥市人大常委会还先后制定《合肥市河道管理条例》,修改《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出台《合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合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一件件地方性法规,为巢湖综合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法治力量。
强化监督
解决巢湖治理关键之问
如何通过发挥人大监督职能,助力巢湖综合治理?合肥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聚焦重点水域、重点单位和项目,全面了解巢湖治理和水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为增强检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邀请有专业背景的市人大代表参加执法检查,委托第三方开展调研评估,与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执法检查报告紧扣法律实施情况,重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建议。
为针对反馈问题把“好脉”、“开好方”,合肥市人大常委会结合听取市政府关于“河(湖)长制”落实情况的持告,开展“河(湖)长制”落实情况专场询问。会后整理形成审议意见书,及时转交市政府研究处理,推动中央及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群众反映突出问题整改。
持续监督有利于摸清生态“家底”。5年来,合肥市人大常委会连续听取审议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及巢湖综合治理情况报告,重点关注巢湖水质特别是蓝藻治理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持续推动巢湖水质改善。
一线履职
还百姓一方清水绿岸
现在,漫步环巢湖沿线,一个个湿地串珠成链,犹如一条赏心悦目的翡翠项链。这一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离不开人大代表们的智慧和努力。
近年来,合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500多名市人大代表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巢湖综合治理等主题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形成关于“河(湖)长制”工作开展情况、巢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当地农民增收产业升级的互促作用等调研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为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合肥市人大代表围绕加强巢湖流域综合治理,提出推进巢湖治理与绿色发展、加大“民间河长”支持力度等议案建议。为抓好议案建议办理工作,合肥市人大常委会选取“关于南淝河污染治理的议案”等,进行重点督办,开展综合评估,并进行满意度测评,督促有关部门办理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