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与方法学术会议日前在重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900多位专家学者、业界人士齐聚一堂,除了特邀主旨报告会外,此次会议还举行了12场研讨会,专题研讨地下水污染防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席北斗主持开幕式。
《2020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以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为主的10242个监测点中,Ⅰ—Ⅲ类水质的监测点只占到22.7%,Ⅳ类占到33.7%,Ⅴ类占到43.6%。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在会上介绍,地下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工业废水向地下直接排放,受污染的地表水侵入到地下含水层中,人畜粪便或因过量使用农药而受污染的水渗入地下等。
相对于地表水污染而言,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难以修复等特点,污染防控和修复的难度往往更大。
破解这一难题的核心在于“让不可见的地下水变得‘可见’”。席北斗认为,摸清地下水污染底数、识别环境风险、诊断问题是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与监管工作的重要基础。席北斗及其研究团队研发了地下水低流量低扰动分层采样设备、地下水重金属在线监测设备、多因子在线监测设备,并在京津冀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治中投入使用。
席北斗介绍,低流量低扰动采样泵最小流量为每分钟0.26升,最大流量为每分钟21.31升,可实现大流量洗井、小流量采样,能够大幅度节省采样时间,提高采样效率。地下水重金属在线监测设备主要监测指标包括砷、汞、铅、镉。多因子在线监测设备能够响应远程终端的指令、自动控制洗井、采样、数据采集、真值判定、自动给排水。
“地下水污染防治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科技创新离不开多元开放的学术交流。”生态环境部土壤司负责同志表示,加快促进国内科研院所、重点高校、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合作,能有效提升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创新安全能力,实现科学研究、管理支撑、社会服务的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坚持坚定推进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坚实基础。
“我们将加快建立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持续强化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积极探索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管理和技术模式,争取形成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地下水污染治理工作经验。”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表示,重庆将努力在典型区域地下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污染源监督管理、地下水水质管控中不断探索新路子、彰显新担当、展现新作为,积极为全国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贡献重庆智慧、增添重庆力量。
会议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丰昌主持召开主题报告会。专家学者们分别围绕“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问题与挑战——水质水量协同研讨”“模拟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与修复过程:困难与展望”“地下水石油烃污染生物降解潜力研究”“重庆地下水污染防治与管控”等内容进行主题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