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北京市已发生了4次外来较强沙尘天气过程,期间还多次受外来浮尘影响。同时,建筑工地、道路施工等陆续大规模开工,渣土车遗撒、建筑垃圾露天堆放、土方堆料未苫盖等扬尘问题易发多发,扬尘管控形势严峻。为此,北京市多措并举,为空气质量“保驾护航”。
“天幕”将露天施工变为室内作业
记者日前在北京市大兴区大兴宾馆施工现场,见证了一套“天幕”系统为建筑工地披上“绿衣”。
巨型“天幕”将露天施工产生的扬尘和噪声牢牢“锁进”棚内,使工程建设从“露天施工”变为“室内作业”,降低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从基坑中向上看,只见整个基坑被绿帐包裹,巨大的帷幔好似层层海浪。据了解,这一总面积1.1万平方米、南北跨度为86米、东西长149米的幕布,便是大兴区施工现场的首个“天幕”系统。
与传统苫盖网不同,天幕网的材质具有耐久、阻燃的特点,可实现循环利用。天幕内还安装有各式喷淋设备与隔音屏障,在营造清新空气的同时,降噪效果明显。天幕兼具防风遮阳功能,为工人提供了舒适的工作环境。
多年来,北京市将清洁降尘纳入“一微克”行动的重点治理领域,不断深化扬尘管控。2022年,全市降尘量为每月3.6吨/平方公里,同比下降12.2%。
科技手段在扬尘监管中“大显身手”
作为北京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扬尘管控对空气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北京市对规模以上工程100%安装视频监控并纳入平台,加强视频巡查监管。2022年,共进行非现场巡查13万余项(次),日均巡查350多项(次),督促整改3700余项(次),通报扬尘违法违规项目121个。通过“奖优罚劣”引导督促施工单位强化扬尘管控,采用防尘天幕、喷淋等防治措施的工地越来越多。
扬尘视频AI识别、重型柴油车在线监测、道路尘负荷走航监测、卫星裸地遥感等科技手段在扬尘监管中“大显身手”,全面助力扬尘管控。同时,定期公布粗颗粒物(TSP)浓度和道路尘负荷监测情况,通过排名有效传导压力,促进落后的街道(乡镇)提升精细化管控水平。据统计,2022年全市共查处扬尘类大气违法行为2.61万件,罚款近1.14亿元。
分类施策,7617公顷实现“揭网见绿”
道路扬尘主要来自土石方、建筑垃圾、砂石等建筑材料运输车辆的遗撒,其在路面上被反复碾压、扰动,是北京市扬尘的另一主要来源。为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对全市范围内1.8万条城市道路实行分级管理,“冲扫洗收”新工艺作业率提升至95%;有2412条背街小巷实现了100%机械化作业;每月对全市平原地区1900余条道路、550多个工地(场站)出口两侧100米范围进行道路尘负荷监测,督促行业管理部门和属地加强扬尘治理和清扫保洁,切断施工扬尘向道路扬尘转移,减少路面积尘。
针对裸露地面未及时绿化、硬化或苫盖的裸地扬尘,北京市按照“宜林则林、宜绿则绿、宜覆则覆”的原则,分类施策。2022年,从苫盖进化到植被覆盖,共有4685个地块、7617公顷实现“揭网见绿”,换算下来,大约有1.08万个足球场大小的地块脱掉绿网,披上植被。此外,创新采用栽植宿根花卉、播种地被植物、培养原生地被植物等生态方式治理裸地;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种植冬小麦等固土防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