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来到湖北省宜昌市秭归港游轮码头,蓝天白云映衬下,船只有序来往,在码头趸船上,电力工人展放线缆,点击操作岸电智能控制装置,船舶很快就通上了岸电,轰鸣的柴油发电机声随之消失。
以往船舶柴油发电带来的排放高、费用高、噪声大等问题,随着船舶岸电带来的绿色变革迎刃而解,不仅节省燃油、减少排放,昔日杂乱吵闹的码头环境也变得安静、干净。
6种供电模式,满足不同船舶岸电需求
作为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所在地,每年近6万艘(次)的船舶在宜昌市待闸、过闸。船舶靠港后用电依靠船舶燃油发电,造成空气、噪声污染,使得船舶污染一度成为长江生态环境治理的一道难题。
推进船舶“以电代油”,建设船舶靠港期间停用自身燃油发电系统,改用陆岸电网电力供应的“绿色岸电”迫在眉睫。
2015年以来,宜昌市开始探索岸电建设。国网宜昌供电公司以三峡库区秭归县为核心,加快推进长江流域港口岸电建设。
2020年年底,长江宜昌段实现岸电全覆盖。据国网宜昌供电公司岸电运维服务人员李兴衡介绍,目前,岸电建设已覆盖宜昌江段67个经营性码头、两个锚地、167台套岸电桩,岸电供电容量为2.52万千伏安。
为满足各类港口、船舶的岸电服务需求,宜昌市创造性推出靠岸固定式、靠岸浮动式、离岸固定式、离岸浮动式、水上服务区综合能源保障系统、船电宝充换电服务等6种岸电供电模式,满足各种水文条件、各种船舶类型、各种停靠方式的岸电需求。
岸电供应与柴油发电相比,价格明显下降,经济、生态价值兼备。“长江三峡10号”游轮轮机长欣喜地告诉记者码头发生的变化:“以前靠柴油发电吵得不行,现在用上岸电,噪声和异味都没了,舒适度提高了。”
“三件套” 疏通外省船舶用电堵点
“用岸电噪声小,还省钱,我们也想用,可是条件不允许……”今年4月,宜昌市水路交通执法人员在对港口岸电巡查时,偶遇一艘河南籍货船靠港未接岸电,船员望“电”兴叹。
据了解,部分外省籍船舶尚未进行岸电受电设施标准化改造,部分已改造船舶配备的63A受电接口无法与宜昌港区岸电箱的125A标准插座兼容对接。
为解决岸电接口不匹配、部分外地船舶无法使用岸电的问题,宜昌长江三峡岸电运营服务公司建议从港口端对岸电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或升级,以满足不同船舶受电接口需求。
经多方深入论证和反复测试,最终推出了岸电对接“三件套”——外置转接箱、岸电桩箱体内置63A插座、外置转接头。各港口码头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三件套”中的一种或多种,实现了充电又快又便捷。
5月,“三件套”已在所有货运港口配设完毕,最后的“堵点”也随之打通,63A受电接口船舶可以无障碍使用岸电。
截至目前,在三峡坝上运营的54艘旅游客轮岸电标准接口改造完成率达到100%,改造后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编织“充电网”,解决充电续航难题
每天,全球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往来于长江两坝一峡,为旅客提供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服务。“长江三峡1号”总电池容量约为7500千瓦时,相当于100多辆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总和。
如此大的电池功率,怎样实现快速稳定充电?
“高压充电、低压补电,编织一张覆盖航线的‘充电网’,这种新模式解决了大型纯电动船舶大功率充电难题。”李兴衡说,通过船载变压器将10千伏高压岸电变为低压,再逆变为直流电给游轮电池仓充电,船舶航行到上游后,能在多个游轮港口补电。在宜昌坝下九码头、坝上秭归港建设专属高压充电桩,实现充电4—6小时续航150公里;在黄柏河、三峡人家、三斗坪等游轮码头建设低压补电设施,化解船舶续航里程焦虑。
去年3月首航以来,这艘游轮总用电为109万千瓦时,对比同型常规燃油动力船舶,相当于减少了800余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真正实现“零噪声、零污染、零排放”的新能源纯电动游轮。
此外,宜昌市研制了标准统一的T型接口箱,解决了多船并靠级联供电的难题,研制了电缆自动收放系统、电缆自动提升装置、程高分布式岸电装置,解决了水位落差大、供电电源设置难的问题,开展了移动式“船电宝”试点实验,解决了远距离江心散抛船舶供电的难题。
李兴衡告诉记者,为支撑岸电运营服务的保障能力,宜昌市成立了由国网湖北电力、三峡电能、国网电动汽车湖北公司等单位合资组成的长江岸电运营公司,组建了专业化的港口岸电运营服务团队;依托国网智慧车联网平台,自主研发投运了车船一体化岸电云网服务平台,为港口、船舶提供统一结算、移动支付等便捷服务,让岸电使用更加透明、方便,为实现长江流域港口岸电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等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最早的劝说船舶使用岸电,到现在船舶主动申请使用,船舶停靠码头使用岸电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截至2023年6月,宜昌港口码头累计为17445艘(次)船舶提供清洁岸电2761万千瓦时,为船舶节约用能成本3100万元以上,替代燃油6488吨,减少有害物质排放2.0438万吨。
长江清了、岸线绿了、码头静了,长江宜昌段江豚频频现身,一幅山水辉映、人水和谐的动人画卷正在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