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近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已正式发布。规划指出,要构建“一体化、数字化、低碳化、共享化”的示范区高质量综合交通设施、服务和治理体系,塑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交通环境,实现对外交通集约畅达、内部交通绿色便捷、交通治理协同高效的目标愿景。
规划指标重点突出生态绿色、集约高效、品质多元等要求,提出至2035年,示范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以上,城市交通碳排放在达峰基础上稳步下降,风景道、骨干绿道及蓝道里程分别不低于300公里、700公里和200公里,城镇开发边界内全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城镇内部道路断面慢行和绿化空间不低于50%,街道稳静化措施设置率不低于95%,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不低于90%,示范区城镇组团内部构建15分钟社区出行圈,相邻城镇组团之间30分钟可达,水乡客厅至虹桥枢纽35分钟可达,水乡客厅至浦东机场70分钟可达。
“生态”“绿色”是示范区的底色,规划如何体现出这一底色?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为人介绍,规划紧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体现在交通战略顶层设计、目标指标、规划布局和政策标准制定等规划全领域、全过程。
在推动交通模式结构绿色化方面,通过加强交通与用地整合、交通活动引导、交通方式与运输组织模式优化等途径,形成绿色化出行模式。对外出行以轨道交通为主,内部出行以公共交通、共享交通和慢行交通为主。针对示范区河湖水网密布的特点,鼓励发展内河航运、水上客运等绿色运输方式。
在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绿色化方面,突出交通与环境融合,鼓励交通节能降碳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全方位推动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绿色道路、绿色港口、绿色航道、绿色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优先采用低碳环保的新材料、新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推动绿色示范工程建设。
在此基础上,示范区还将推动交通运输装备绿色化作为重点。引导车辆新能源化转型,加速推进示范区公交、出租、邮政、环卫等公共领域用车新能源化,推进固定线路、区域短驳等场景的运输车辆、船舶新能源化,积极引导公路客货运车辆新能源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