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源再生资源网!今日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因地制宜治污水 生态修复培沃土 “共保联治”协作共赢 广安提升生态“含绿量”增加发展“含金量”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23-11-13 09:10:27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行走在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花桥镇,乡村道路干净整洁,栩栩如生的彩绘墙画与绿意盎然的田野交相辉映。

花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雷波向记者介绍,“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大包大揽、不做表面文章”,肩负“探路”使命的花桥镇,正努力成为广安市可复制推广的样板,探索创新乡村全面振兴新机制。

如何提升生态“含绿量”,增加发展“含金量”?广安市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走一条符合丘陵山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路子,也施生态修复之策,积极争取“同城融圈”,努力让山水焕新颜。

治水“一举多得”

竹林村是花桥镇2021年全国18个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核心村之一。

近年来,竹林村对农房进行风貌塑造,同时对广场、廊桥、荷塘、河道等休闲场地及相应设施、景观进行修缮打造。

优美景色也缘于竹林村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和模式。

竹林村所在的广安区,除场镇周边或新村聚集点(集中院落)外,农户居住多呈点状分布,农房间距远、地势高低不一,不利于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

为更好推动散户污水治理,从2021年起,当地将“厕所革命”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结合,实施了“厕污共治”项目,采取“3+1+资源化利用”模式。即通过在室内建设厨房废水收集池、在厕所适当抬高蹲便器位置等方式,将“黑水”与“灰水”分开收集,“黑水”经三格式化粪池发酵处理后进行资源化利用,餐厨废水、洗涤废水、洗浴废水等“灰水”经隔油池、灰水池处理后进行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

广安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唐华告诉记者,在对全区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红线保护区、水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现状、农村用排水方式、现有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全面系统摸排的基础上,当地对农村生活污水分类施治,采取3种治理模式,即对场镇周边农户生活污水就近接入场镇管网进行治理,对新村聚居点或集中院落通过修建污水处理设施进行集中收集治理,对农村散户生活污水通过化粪池等设施收集处理后实现“资源化利用”。

“过去,我们农村污水治理是‘政府单打独斗’,现在是全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唐华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广安市67.74%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10条纳入生态环境部监管名录的农村黑臭水体已整治完成5条。

值得一提的是,广安市还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相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积极推动颁布实施了《广安市城乡污水处理条例》,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供法律保障。

广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冬表示,广安市还将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为抓手,确保到2025年底,全市75%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统筹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稳步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确保到2025年底,纳入国家监管的10条农村黑臭水体全部得到整治。

“工业疮疤”变成青山沃土

揪几片叶子,四川省金泰林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小平在掌心揉碎,一股清香沁人心脾。

站在柏木山顶,油樟树满山遍野,这里是华蓥市油樟现代林业园区,也是四川第二大油樟产业基地。

张小平所揪的叶子正是来自油樟木,能提取樟油,经常用于医药、日化行业。

满目苍翠的华蓥山区为岩溶地区,过去由于频繁的人类活动,破坏了原有森林植被和景观,石漠化现象较为严重。

2010年,柏木山成功引种油樟树。张小平告诉记者:“华蓥山与油樟主产地宜宾的气候、地理环境类似。油樟树四季常绿、抗旱能力强,能帮助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是华蓥山石漠化治理和生态绿化的理想树种。第一批种植的油樟树成功提炼出樟油,打破了‘油樟不出宜宾’的地域观。”

经过十余年发展,当地已建成集中连片油樟基地7万余亩,核心区面积超过6000亩,形成集樟叶采收、加工储运、产品展销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园区年产值超5000万元。

此外,园区主要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林农”的模式带领村民致富增收,园区种植油樟的村民,年人均增收超过8000元,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2017年,广安华蓥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纳入全国第二批试点,并获得中央财政奖补资金20亿元。

赵冬告诉记者,试点开展以来,通过系统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土地综合整治、森林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华蓥山区生态系统明显改善,昔日的“工业疮疤”变成青山沃土。

水更清了。监测数据显示,所有出川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提升到96.87%,渠江干流水质已经达到Ⅱ类,天池湖、让水湖等湖泊生态系统加速恢复。

天更蓝了。2022年,广安市城区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天数率提升到91.0%;PM2.5日均浓度33.9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4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地更绿了。实施土地整理、工矿废弃地和水土流失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历史水土流失治理率由57.85%提升到66.29%,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0.76万公顷,让每一寸土地成为高质量发展沃土。

建设美丽广安,赵冬认为,还是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推动生态共建共保、污染共治

距离华蓥山60余公里,在川渝高竹新区的胡家梁子观景平台上,一块石碑一侧写着“重庆2020”,另一侧写着“四川2020”。

川渝两地一衣带水、山水相连。2020年12月29日,川渝高竹新区正式设立,由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坛同镇部分行政区域和重庆市渝北区茨竹镇、大湾镇部分行政区域组成。

站在观景平台,川渝高竹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游志国指着不远处的工业园区告诉记者,园区已建成面积6平方公里,未来将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智能制造,生态文旅康养、都市近郊现代农业为主导的“2+1+1”产业。

为高质量发展腾出“环境容量”,两地推动生态共建共保,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

“我们严把生态环境准入关,坚决禁止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入驻,从源头防止新污染源产生,确保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游志国表示。

兴隆河,广安市武胜县与重庆市合川区的界河,是嘉陵江的一级支流。

此前,由于监管不到位、责任划分不明,养殖场的粪污直排入河,曾经干净、清澈的兴隆河变成了当地村民口中的“黑水河”。

为改善川渝跨界河流水生态环境,武胜县与合川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管、项目资金、应急处置、网格化监管、信息共享等方面深入合作,治理思路也从单纯地治污转变为水系综合治理。如今,兴隆河的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赵冬介绍说,近年来,广安市积极与重庆市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强化沟通协调,寻求在规划编制、工作机制、项目争取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在跨界流域综合治理、区域大气联防联控、区域联合执法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

共保联治“两地生态”,两地相继开展跨省联动应急演练、跨界流域突发环境应急演练、大气污染(臭氧污染)防治川渝联动帮扶等联合行动,有效应对区域环境污染,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我们要用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指导绿色低碳产业项目规划布局和建设实施,强化渝广地区生态环境共保、污染共治,携手打造高水平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样板。”赵冬表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