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扶贫办出台了2017年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市级考核操作细则。记者注意到,此次考核的内容对比上年有很大变化,重点偏向精准帮扶。
据介绍,从今天起到2月9日,市考核组根据《河源市2017年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市级考核操作细则》,对各县区党委政府、23个乡镇、69个帮扶村(含帮扶单位)进行考核。对乡镇党委政府的考核,确定为源城区、江东新区各一个,东源县、和平县、紫金县、连平县各4个,龙川县5个。
记者了解到,这次考核内容分为四大类。一是减贫成效。各县区减贫人口的真实情况,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二是精准帮扶。各县区落实“三保障”等扶贫政策情况;建立贫困村和贫困户产业帮扶长效机制、资产收益长效机制、转移就业扶贫机制,开展扶贫小额贷款等金融扶贫情况。三是扶贫资金。落实本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制定项目台账和资金使用及监管实施细则,加快扶贫资金使用,建立资金监管机制情况。四是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识别、扶贫基础数据信息采集和录入、扶贫档案管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等情况。
据市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考核变化主要有3大方面。在考核内容上,由五大类减少为四大类,取消“帮扶责任”一项,因为已经完成了精准识别任务。精准识别由15分下降到了5分。减贫成效由50分下降到了20分。而精准帮扶由20分大幅上升到50分,主要是考核“三保障”“两兜底”的落实情况。
在考核方式上,我市创新性地抽调了一批优秀的驻村扶贫队长和第一书记加入市考核组,这是考虑到扶贫队长与第一书记比较熟悉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同时让他们多走走多看看各地的扶贫情况。
在考核操作上,考核细则体现出了灵活性,有正向加分,如扶贫工作受到上级领导表扬,工作情况得到省、中央媒体的报道等;也有负向减分,如扶贫工作被省市点名批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