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牌管理后,市区中山大道与长安路交会处,准入企业的单车有序停放。
■一非准入运营单车企业工作人员正在各个停放点收回车辆,市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数量减少。
■过去,大量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投入市场,图为大同路与建设大道交会处的车辆,严重影响市容市貌。
■市城管执法部门联合江东新区执法部门在大学城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无牌车辆一律查扣,整治后,车辆依次有序停放,成为一道风景线。
“打车太近,走路太远?”这是城市居民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时常常碰到的尴尬情形。为满足城市居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共享单车”应运而生,方便市民出行。自前年起,我市中心城区、河源高新区、江东新区等区域出现大量营利性质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随着投放数量的不断增多,这些单车为市民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扰。私自设置固定停车区域、未经许可擅自投放、霸占人行道和盲道、占用公共停车资源……以上现象不仅影响市民出行,还影响市容市貌,成为城市管理的一个顽疾。
“可以便民,但绝不能扰民。”自2019年9月起,我市城管执法部门积极与交通、交警、运营企业等多部门、多单位联系沟通,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联合各县区执法部门加大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无序停放、无牌运营的整治力度,全方位参与源头投入、中期运营到后续整治的全过程管理,探索出一条动态化、科学化、人性化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由被动向主动、粗放式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有力有序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充分体现出市城管执法局在机构改革后的高站位、积极构建“大城管”格局的意识,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为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力量。
过去“共享单车”乱象多
未经许可扎堆停放堵塞人行道
过去,市区中山大道临近万隆城的人行道一段,俨然是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专用停车场”:蓝蓝绿绿的“共享单车”横七竖八地停放在这里,“塞”满了整条小道,出行的市民每次路过的时候,都难以通过。特别在夜晚,万隆城附近车流量、人流量增多,人行道树荫茂盛挡住了路灯灯光,市民从这条“狭窄”人行道通过时,很容易被无序停放的“共享单车”绊倒或剐蹭。提起这条路,市民刘女士无奈地说:“那条人行道被共享单车挤得特别窄,很难走,也不安全。”
不仅如此,许多小区也深受“共享单车”乱停放堵塞通道的困扰。记者了解到,此前,因共享单车停放区域过载、占用人行道和盲道等不文明停放行为,市区许多小区门口出现通道堵塞的情况,业主出行十分不便。事实上,尽管“共享单车”为市民出行带来了便利,但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不小的难题。随着“共享单车”使用频率逐渐提高,“共享单车”使用的潮汐现象越来越明显,在上下班高峰期或个别地段出行高峰期,人流量集中的地方会发生车辆聚集,影响正常交通秩序。有些市民难以做到文明规范使用“共享单车”,随意停车现象较为普遍,“共享单车”乱停放已经成为城市治理一大顽疾。市民阮女士说,“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可以成为城市中美丽的风景线,但如果数量太多,乱停乱放,没有管理,也会影响市容市貌,城市形象将大打折扣。”
全面摸底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投入情况
明确4家投放企业和1.2万车辆数
任何事情都是物极必反,从“便民”到“扰民”,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现象也正说明如此,成为城市管理部门的心头大事。
为解决“共享单车”带来的城市管理难题,市城管部门对全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投入情况进行了摸底,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我市市区共有7家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平台企业投入了约3万辆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已经超出了市区停放区域的承受能力,部分地区自行车扎堆,停放混乱,甚至出现个别地区因无序停放严重影响正常交通秩序的情况。
2020年7月2日,市城管执法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等10个部门召开互联网租赁行车管理联席会议,专题研究讨论了投入规模、平台企业数量及车辆数、加强日常管理等问题。
2020年7月13日,市城管执法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市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对市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的准入标准和数量、车辆的投放规模、平台企业投放的车辆数、企业的日常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明确。
2020年7月16日,我市召开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联席会议,对外发布确定4家经许可后可在市区投放运营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分别为哈罗、美团、蜜蜂、小彬4家企业,并明确规定市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试运营总投放量为1.2万辆且需实行上牌管理制度。
“车辆的数量是根据市区需求量科学测算的,后续投放将会机动调整。”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刘彪平介绍,此次准入的1.2万车辆数是首次准入的数量,后续投放将根据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和市民出行需求动态确定。
运营企业实行综合考核评分管理
获准入车辆已全部上牌
无牌车辆将一律查扣
除了数量和运营企业的确定,《通知》还对运营企业准入标准作了详细规定。如要求运营企业要按照不低于车辆投放数量1%的比例配备运营维护人员;要建立文明用车奖惩制度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要建立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及技术保障,完善网络安全方案措施,依法依规采集、使用和保护个人信息等。除获得投放运营许可的企业,其他不符合我市运营准入标准的企业必须按要求于7月底前退出河源市场。
“此前确定的4家并不意味着能一直获得经营许可。”刘彪平介绍,在管理过程中,执法部门采取综合考核评分的长效管理机制,并要求运营企业按照不低于车辆投放数量1%的比例配备运营维护人员,旨在通过该考核方式提高企业自我监督的主观能动性和竞争意识,进而提高管理自觉性,让优质企业能填补空位,不断提升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效率。“这样的管理能发挥运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参与其中,实现‘共享管理’。”
记者了解到,根据要求,凡是在河源投入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需上牌录入系统,今年7月底,交警部门已根据联席会议确定调配的投放指标,统一编排并审核发放符合准入条件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牌号。目前,我市1.2万获准入的车辆已经全部完成上牌。据了解,对未悬挂车牌号上路或重复悬挂车牌号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由公安交警部门负责查处,对未取得准入条件擅自投放和乱停乱放的,由城管执法部门负责查处。
为确保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管理形成长效机制,8月1日,市城管执法局就组织源城区、江东新区、河源高新区等城管综合执法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市区违法违规投放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依法予以暂扣和处罚,统计数据显示,前期市区已查扣违法违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约1.2万辆。9月7日,执法工作人员继续开展专项行动,分别前往市区中银大厦、坚基购物中心以及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停车区及周边路段,对未取得准入条件擅自投放、未悬挂车牌号上路或重复悬挂车牌号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进行查扣,运往暂扣地点。当天共查扣违法违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488辆。当天,记者在现场看到,许多非准入运营企业的工作人员,正一个点一个点收回前期未获准入的车辆。
用“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共享单车”现成为城市亮丽风景线
“现在市区的共享单车规范地停在停车位里,摆放整齐,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乱停乱放现象减少了。”自我市探索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的长效机制后,以前市区尤其商圈、小区附近横七竖八的单车早已被整整齐齐、上好牌照的单车取代,获得市民的点赞。记者在市区万隆城购物中心、河源文化广场等地看到,未达到运营准入标准的企业投入的单车大幅减少,逐渐退出市场。
从无序到有序、从无牌到有牌、从疯狂生长到全程监督,“共享单车”的管理是我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我市城管部门在机构改革后迈进管理“大城管”格局的一次创新之举。
城市管理的基础是以人为本,为百姓谋福祉。在这次“共享单车”的管理过程中,市城管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与交通、公安等相关部门沟通、联系,并发挥市城管执法部门的协调、指导作用,组织源城区、江东新区、河源高新区等城管综合执法部门开展专项行动,以建设人民幸福“心城”为目标,以“干净、整洁、有序、美丽”为城市管理要求,对标粤港澳大湾区一流城市管理水平,全面实施城市管理法治化、智能化、精细化,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内涵,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接下来,市城管执法局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为契机,继续对照该项工作每一项指标和要求,不断完善“大城管”机制,逐步由“小城管”模式向“大城管”格局转变;同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绣花功夫”推进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行动,补齐短板,打通为民管城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