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限塑令实施三周年。据了解,有小作坊直接把垃圾编织袋加工成塑料颗粒,从而进一步生产成塑料袋。 您平时在家门口买早点用的塑料袋,有可能就是用废旧编织袋做成的。经过专家在实验室里的化验,装包子的塑料袋含有比例较高的回收废旧塑料,不能与食品接触,会危害人体健康。 公路两旁堆满“塑料垃圾” 沿312国道过了阳关收费站,向西沿通向淮堰村的乡村公路前行,不时有拉着废旧编织袋的车经过。道路两旁,传来阵阵恶臭。有废旧水泥编织袋、化肥编织袋等,各色齐全,上面还夹杂着灰尘和油垢。 一路行来,淮堰村附近有七八家小工厂。离淮堰村不到两公里的关庙村、陈庙村,还有四五家这样的厂房。作坊附近同样堆着废旧编织袋,这是他们的主要生产原料。 生产废渣填满了引水灌溉渠 29日下午,在淮堰村附近一家塑料颗粒生产作坊旁,一名看上去30多岁的中年男子,正在用铁锹往路边的引水渠里引流废渣和废水,水中泛着白沫、鼓着水泡,很远都能闻到恶臭味。生产这些塑料袋会产生很多废渣,一部分是淘洗废旧编织袋的残留物,一些是生产用下的废料和杂质。 而他们之所以敢用废渣把引水渠堵上,是因为这个引水渠已经长期引不来水。 当地老乡解释,原来虽然穷,但水清、空气也好。现在,这些小厂让这里成了一片恶臭。 生产工厂像一个废品收购站 30日上午,再次来到淮堰村附近的几家小作坊。其中,一家作坊里,粉碎机周围全是废旧的、散发着臭味的编织袋,像一个废品收购站。机器周围尘烟四起,已经看不清开机器的师傅的脸。 厂外地面上,白茫茫一片,车轮过后留下一道明显的痕迹。粉碎机下端冲出来的黑色废水,溅得满地都是,到处飞舞着苍蝇。 在加工厂门口,一名中年男子正在用电焊焊铁笼子:“你们干啥的?”听是购货,他指了指库房中的女子,那是作坊的老板娘。 废旧编织袋“变身”塑料颗粒 看来了客人,老板娘很客气地问要白料还是混合料。 “都要看看,你们PP颗粒(PP再生塑料是聚丙烯)和PE颗粒(PE再生塑料是聚乙烯)多少钱一吨?”。“我不知道你说的P啥,我们这儿只生产白料和混合料。”老板娘回答。 看到“客户”对质量的担心,老板娘说,他们生产的颗粒质量非常过关,用清水过滤了,几乎没有杂质,客户都很喜欢。“只要点火开开机器,三天三夜能生产10多吨。” 而这些塑料颗粒,就是直接由编织袋粉碎后的塑料条条,经过机器高温后加工而成的。 整个生产过程未经任何消毒处理 正在转动的粉碎机旁边,一男子正往粉碎机中添加废旧编织袋,机器下端是打碎的塑料条,随着水管的冲击,在水槽中伴随着“黑色”污水(冲下的垃圾和灰尘)流向生产下端。水池里的黑水,直接流到路边的灌溉水渠。 水槽的另一端,是过滤塑料条的大水池,有工人专门从水中捞塑料条条,穿着胶底鞋,把洗过的塑料条直接从水池中捞在地上,再从地上推向加工厂房。 工人推塑料条的地面,泛着白沫,虽然经过淘洗,但还是有股熏臭味。整个流程可以看到,抽出来的是白花花的“净水”,但是,流过水槽后变成了有臭味的黑色污水。整个粉碎和冲洗的过程,并没有经过任何消毒处理。 市场的食品袋或许就是这种颗粒做的 问到价格时,老板娘走出库房请教“电焊男子”——真正的老板。 此时,“电焊男子”消除了戒心。被问起这些塑料颗粒都能生产成什么样的产品时,老板说,无论是白料还是混料,都能做各种塑料袋和食品袋,只是白料生产出的塑料袋颜色比较纯,是白色的,好卖,所以白料价格比混料贵。也就是说,只要从这里买回塑料颗粒,生产成啥产品,那是客户的事。 据了解,所谓的白料与混料的区别是,白料是用白色的废旧塑料编织袋生产的,混料是用其他废旧编织袋杂在一起生产的。“白料最低4350元一吨,混料最低4000元一吨,再低不卖了。”老板说,价格已降到了底线。 闲聊时,老板说,他们附近小工厂生产的塑料颗粒,大部分都销往温州,都有固定的客户,还有一小部分销往了安徽省。 这些作坊都是“黑”户 问起工厂的账号,便于往账上打钱。老板说:“我们不是公司,没有账号,都是现款。”附近几家都一样,都没办证。 当地知情人士介绍,这些小型塑料颗粒厂都是家庭作坊经营,属于国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企业,无环保审批手续,也无任何污染处理设施。 恶臭的沟渠两边是稻田。因水渠长年引不来水,当地农民只能抽地下水灌溉。 “不知道人吃了对身体有害没有。”正在田边抽水灌溉的村民解释。 回收料加工塑料袋很普遍 在省科技厅专家组成员、郑州轻工业学院高分子材料系副教授看来,用回收料加工塑料袋在业内很普遍。 “回收料也分三六九等。”,编织袋放时间长了颜色会变深,身价高不了。他参观的一些塑料袋生产企业,更多的是利用农村废弃的塑料大棚膜。经过降解的大棚膜,因颜色变暗,每吨只需四五千元。 “和聚乙烯每吨1.2万元左右的价格相比,成本差别不言自明。”,国家只规定食品袋不能用回收料,对普通塑料袋没有规定。但大棚膜本身就含有稳定剂等多种添加剂,其实都是对人体有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