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内蒙古生态保护建设步入力度最大、变化最显著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累计营造林、种草、防沙治沙规模均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持续“双提高”,沙化程度持续“双减轻”,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
近年来,内蒙古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全力做好“护绿”文章。在保护上,严格落实林草长制,着力构建林草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深入推进“一湖两海”生态综合治理和察汗淖尔湿地公园建设,积极推进贺兰山国家公园创建、大青山国家公园申建和巴丹吉林沙漠公园申遗。在监管上,加大林草专项整治力度,扎实开展打击毁林毁草专项行动。划定基本草原7.3亿亩左右,在全国率先出台《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条例》,每年3.8亿亩草原落实禁牧制度得以休养生息,470万农牧民从中受益。同时,坚持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深入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十八大以来,全区累计营造林1.31亿亩、种草3.18亿亩、防沙治沙1.38亿亩,规模均居全国第一。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内蒙古瞄准“两山”理论“转换点”,借力“生态+”,变“拼资源”到吃“生态饭”,生态文明建设正创造着实实在在的绿色GDP。2019年,内蒙古生态产品总值44761亿元,是地区生产总值的2.6倍。2015年到2019年,全区生态产品总值增加5410亿元,增幅13.75%。林草湿总碳汇量达1.2亿吨,居全国第一位;总碳储量达106亿吨,居全国第二位。
内蒙古始终把生态美作为最靓名片,全区8个地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5个城市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库布其沙漠治理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联合国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