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来,在赣南大地的车间、矿山与田野间,一场绿色变革正在上演:永磁固废资源实现高效再生,废弃矿山蝶变生态景区,秸秆通过专业收储点开启资源化之旅。
江西省赣州市自2022年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纵深推进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核心的绿色变革,交出了一份的亮眼答卷——12个省级典型案例、1家国家级“无废企业”、两项国际推介成果,以及95%以上的秸秆综合利用率……这些数据背后,勾勒出这座革命老区的绿色新图景。
技术创新引领绿色再造
在赣州富尔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钟长传指着自动化生产线介绍:“这条稀土永磁固废再生示范线,让钕铁硼废料的稀土回收率突破90%,碳排放直降67%。”这是一家专注于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及其应用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该企业着力于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稳定保持每年技术研发投入4%以上,5年研发投入累计5600万元,实现了产品制造由传统离散型制造向绿色发展、低碳环保方面整体推进。
这家企业的嬗变,只是赣州推动工业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迁,赣州市出台了《赣州市关于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若干措施》《关于支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等系列惠企政策,支持企业加速转型,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为破解广大企业“不会转”“不敢转”的普遍顾虑。强化政策宣贯,举办12场数字化转型推进会,覆盖企业超1200家次;开展案例剖析,汇编金信诺电缆、耀能新能源等标杆案例,形成可复制的转型方法论。
在一系列支持政策的推动下,目前,全市已累计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5个、省级绿色园区10个、国家级绿色工厂39家、省级绿色工厂103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0个,数量均列江西省前列。
循环农业让沃土生金
走进赣县区南塘镇山茶菌新品种推广基地,一件件的山茶菇通过“老区+湾区”联同销售模式利用冷链物流销往深圳、广州、江门、东莞等地。
“这些山茶菇是以当地油茶产业的油茶籽榨油后剩下的渣饼为主要基料培育出来的。”公司负责人聂海勤介绍。
据了解,基地形成了生产种植、菌包有机肥料回收加工、高能土壤调理剂研发生产、山茶菇加工销售等绿色循环、生态友好的产业链,年可实现油茶渣饼60万斤资源化利用,年生产加工山茶菇产量超过300万斤。
此外,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废弃菌菇包,基地通过基质再利用、制作有机肥料、无害处理后用作饲料等方式“吃干榨尽”。近年来,累计回收利用300万余个菌菇包共1500余吨。
近年来,赣州市坚持“源头控制、过程治理、末端利用”原则,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抓手,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积极构建资源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从“治理”到“提质”的转变。
赣南沃土之上,农业废弃物正书写着一件件“变废为宝”的精彩故事:全市着力构建“1+N”“N+N”秸秆收储模式,使95%以上的农作物秸秆通过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以及直接还田的形式实现综合利用;93.82%的畜禽粪污经处理后反哺10万亩生态果园,形成“种养结合”的绿色闭环……一大批生动的案例,为全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基层实践经验。
无废理念带动全民行动
在中国石化赣州分公司的各个库站,一场聚焦于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生动实践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从油气回收装置的安装与运行,再到危险废物规范处置,都在为无废生活赋能“加油”。
自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以来,赣州市坚持培育“无废细胞”,涵盖“无废企业”“无废景区”“无废机关”“无废加能站(油库)”“无废果园”等多种类型。其中,于2024年在江西省率先制定“无废加能站(油库)”评价指标,引导辖区内加能站(油库)建设“无废细胞”。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小区、商圈、机关、工厂、工地、果园、矿山、乡村、加能站(油库)等各领域“无废细胞”174个。
赣州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科负责人谢兆倩介绍,为让无废“赣”净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当地还举办了一系列无废宣传活动,在南康区成功举办2025年江西省“国际无废日”主场活动,活动全过程践行无废理念,应用成效展览、无废情景剧、发布“无废机关”倡议、无废材料展示等方式,宣传无废成效和无废理念,线上线下吸引5万余人次参与;联合赣州市妇女儿童中心开展“无废虔城,友好童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引导学生、家长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践行无废理念。
下一步,赣州市将紧扣“无废城市”建设新要求、新任务,坚持凝聚合力、协同发力,继续全力推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